第04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跑出加速度,让起跑线更加亮丽

80后幼儿园教师见证虹桥镇从“生活照料”到“素质教育”的学前教育转变

编者按

7个故事,见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虹桥镇的巨变。

厚重的历史书,翻到了2019年10月1日。70年前的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族从此步入了新纪元。

70年披荆斩棘,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跟着时代的步伐,虹桥镇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虹桥镇推出了“70年·7人谈”系列报道,通过7个故事,讲述了虹桥镇在养老、医疗、住房交通、文化、创业环境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我们刊登的是出生于1989年的钱夏芸见证的虹桥镇教育变迁的故事以及出生于1999年的赵文伟所见证的虹桥镇文化运动变迁的故事。

钱夏芸

1989年7月出生,虹桥中心幼儿园老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也是国家的财富和未来的希望。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备受社会关注。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托幼服务到学前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幼儿为本”、从“保姆”“阿姨”到专业教师……出生于1989年的钱夏芸,正是虹桥镇学前教育巨大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她眼中的虹桥镇学前教育,以培养兴趣、开发智力、启发思维为先,让孩子们感到了学习是享受,是快乐,从而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一点点成长为有用之才。

单位、生产队自办托儿所,提供单一托幼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工作单位、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托儿所”。但凡有孩子的工人、农民上班或者上工时,只需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就有专人看管和照顾,无须担心上班后孩子没人照顾。等到下班或放工时,再把孩子接回家就行了。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一岁多就被送到了托儿所。那间托儿所是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开办的,主要为本单位的职工提供托幼服务,属于职工福利的一种,同时也少量面向社会招生。对于托儿所,我已经没有太多的记忆。印象中,地方不大,好像就是一个房间,有个小阳台,我们三十多个小孩子经常在那里做游戏。中午吃饭,或是午睡时,有一个老师专门照顾我们,帮我们盛饭,帮我们穿衣服,可贴心了。

外婆家住在虹六村,两三岁的时候,我常常到外婆家玩儿,寒暑假还住在了外婆家。那时候,村里有一个类似“托儿所”的地方,我姨妈就是这个托儿所里的“老师”。听姨妈说,这个托儿所是村里生产队开办的。因村民们要下地干活,生产队便腾出一间平房,在村里找几个稍微有点文化的妇女来帮大家看管孩子。那时候条件有限,“学前教育”对村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字眼,大家对这个托儿所也没什么要求,只要保证孩子不饿肚子,不跑丢了,就行了。

记忆中,我去过一次。这个托儿所其实是一个房间,布局简单,没有桌椅,没有盥洗室。作为老师,姨妈对这些孩子也就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偶尔也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教孩子们唱唱歌。总的来说,感觉姨妈的工作性质更像是“保姆”、“阿姨”,而非“老师”。

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出现,生活照料和文化教育并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虹桥镇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面向社会招聘园长、幼师。与以前的托儿所不同,这时的幼儿园不再仅仅注重生活照料,而是设置了语言、计算、音乐、美术、体育、课外活动等课程,提倡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的同事韩懿雯出生于1980年,是土生土长的虹桥人,她常常和我讲起儿时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她说自己四岁的时候,被父母送进了家门口的亭峰小学附属幼儿园。这时候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步入了正轨。老师在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之余,会教授拼音、折纸、画画等课程,学校也很注重幼儿的习惯培养,和今天的幼儿园模式已经有些类似了。同事韩懿雯就在幼儿园上了三年学,一直到1987年去读小学。

1992年,也就是在我的同事毕业后没几年,亭峰小学被合并到了虹桥中心小学。原亭峰小学的老师也随之合并到虹桥中心小学,亭峰小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同样如此,这其中就包括曾经教过同事韩懿雯的郁老师和龚老师。没想到的是,多年后韩懿雯自己成为了虹桥中心幼儿园的一名老师,与曾经教过她的郁老师和龚老师成为了同事,不禁感叹缘分真是妙不可言。

说完了我的同事,再来说说我自己。1992年,我三岁了,正式去了幼儿园上学。记得当时的校舍是一幢两层小楼,厕所单独设立在外面,是一排蹲坑,硬件条件不能和今天的幼儿园相比。但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老师会教我们算术、画画、跳舞等,我还记得跟着老师学新疆舞,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我们在后面一点点跟着学……转动脖子,舞动小手,可有意思了。

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前来参观

没想到,从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我来到了虹桥中心幼儿园,也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

毕业时,我曾接到不少幼儿园的面试电话,其中不乏市中心的知名幼儿园。选择虹桥中心幼儿园,是因为我有那么一点点“虹桥情结”。我的外婆家和亲戚们大都生活在虹桥镇,我从小又在这里长大,对虹桥镇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算是半个虹桥本地人吧!

我所在的虹桥中心幼儿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00年7月,通过了上海市一级幼儿园的验收。幼儿园拥有一幢三层楼的教学楼以及三栋一层的辅助房,有两个供幼儿户外活动的塑胶场地、玩沙玩水设施,有深邃的竹林、弯弯的小路、宽阔的草坪。幼儿活动室中设施设备齐全,空调、电视机、投影仪、DVD等应有尽有,室内运动室、多媒体教室、劳作创意室、艺术表现室、娃娃电脑房、生活操作室、图书借阅室等更是一应俱全,与我儿时的幼儿园相比,软硬件设施、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天壤之别。

在我们幼儿园,很多老师都是土生土长的虹桥人,有的儿时就毕业于虹桥中心幼儿园,有的在虹桥镇的幼儿园工作了大半辈子。听他们说,最早的时候,虹桥中心幼儿园没有什么玩沙玩水的池子,只有简单的滑滑梯,后来慢慢地扩建成了三层楼加活动室,丰富了孩子们的活动形式。

我们的副园长龚蕾老师,是幼儿园的“老人”,每每说起幼儿园的历史,脸上总是露出自豪的神情。她告诉我,如果严格算起来,虹桥镇中心幼儿园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6年,也就是百年老校——虹桥中心小学的附属幼儿园。直到1987年,虹桥中心幼儿园独立办园,我们才搬到了虹梅路。

当时的校舍主体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操场也比较大,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在整个虹桥镇算是名列前茅的。不仅如此,虹桥中心幼儿园在教学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开办了国画、二胡、珠心算、民乐等数个具有特色的兴趣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家长争相将孩子送来学习。据老一辈老师回忆,8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上海时需来虹桥镇参观,就选择了来我们虹桥中心幼儿园。他亲切地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还赠送了精美的小礼物,孩子们当天玩得很高兴。

百年老校迎来重生

如今,经历风风雨雨,曾经名噪一时的虹桥中心幼儿园老了、旧了。

2015年9月10号,镇领导到中心幼儿园慰问。当看到幼儿园活动室因潮湿而长出了植物时,便当即拍板,表示全力支持幼儿园的改建工作。2017年1月,恰逢搬到虹梅路校区三十年,虹桥中心幼儿园的改建正式开始。

当时,所有的老师都很矛盾。一边期待着崭新的新教学楼,一边又念念不忘战斗过的老校舍楼,临走时的那天,大家纷纷在老校舍楼前合影留念。当年的寒假,老师们更是自觉放弃了休假,分头做好学生们的分流工作。一部分安排到虹桥中心幼儿园古北分园,另一部分安排到虹鹿幼儿园井亭分园。

慢慢地,历时两年多的改建,2019年的5月份,曾经的“危楼”变成了“城堡”,曾经朴素的砖瓦校舍,变成了崭新的现代化校园,新的教学楼更是变得时尚又好看。所有老师在那个暑期轮流值班,把幼儿园的窗户打开通风;后勤保育员自新学期开始的二个月前起,就到园打扫卫生,地板就拖了五六遍;为了让家长们彻底放心让学生们入园,召开数次家委会,当场出甲醛检测报告……

硬件完善了,软实力同样要提升。

一群优秀的青年幼儿教师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把最新、最符合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让孩子们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开发。还有一点值得一提,2017年初,虹桥镇启动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行动计划,虹桥中心幼儿园、虹鹿幼儿园、龙柏幼儿园等虹桥镇区域幼儿园实现了协同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虹桥镇学区办把上海顶尖的教育专家团队请进来,重点指导实施学前教育工作……源源不断的资源,让我们的幼儿园有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百年老校,焕发新生。

看着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成长和收获,作为老师,钱夏芸真的很欣慰。在过去的几十年虹桥镇学前教育变迁中,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和见证者,但在未来的变迁中,她将会是一个参与者和推进者。相信在她,以及和她一样充满朝气的青年幼儿教师推动下,新的虹桥中心幼儿园定会发展得更好。未来,虹桥中心幼儿园发展前景可期!未来,虹桥镇的教育更加灿烂!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虹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