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德富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游百病,上山去挖青藤香。”儿时的歌谣又激活了我不曾遥远的记忆…… 端午节那天,天刚露出鱼肚白,妈妈就出门采艾草、扯菖蒲,踏着露珠回来后,拣几枝插在门窗上,剩下的分送左邻右舍。 啾啾的鸟鸣声叫醒了我,天已亮了。 “小懒鬼快起床,别睡了。吃早饭,游百病去!” 我一骨碌坐起来,拿起衣服,三下五除二穿上。 外公在一旁怂恿、催促:“去游一下,不仅有好吃的,还包你以后没病没灾。” 吃完妈妈准备好的早餐,我和外公出门游百病。 路上,游人如织。 端午节这天,无论农活有多忙,人们都会放下繁重的农活呼朋唤友一起游山玩水。 我和外公爬到半山腰,哇!好大一片白檬,我忙不迭地跑过去,蹲下摘一颗扔嘴里,哇塞!好香好甜。我对外公说:“我在这儿采白檬,您去挖草药,待会我去找您!”摘满一口袋白檬,边吃边起身去找外公,翻过一道山梁,一蓬蓬熟透的红彤彤的酸糖果让人馋涎欲滴!我奔过去摘了一大包,然后急忙钻进箐林里去找外公。对草药情有独钟的外公挖了满满一背篓的青藤香、苦金盆等草药。回来的路途中碰到“游百病”的熟人,外公不停地与他们互道平安,还不忘向他们炫耀自己挖的宝贝草药,并热情地分一些给他们。 坐在石拱桥墩上,脚下是潺潺流水。外公吧嗒吧嗒吸着叶子烟,浓密的胡须一翕一张,向我津津有味地摆起了古老的龙门阵…… 那是清初“吴王剿水西”之时,吴三桂为了“剿杀”水西彝族上层统治族群而不致“错杀”其他群体,叫部将秘密发出消息,只要在门庭上悬挂艾叶、菖蒲等物,就可以免于兵燹灾难。于是人们纷纷上山采摘艾叶和菖蒲悬挂于门庭……后来,悬挂菖蒲和艾叶就成了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想“游百病”和悬挂艾叶的习俗和吴三桂并无半毛钱的关系。悬挂艾叶和菖蒲大约是因为艾叶具有驱蚊防虫、消灾避邪之功效,在千百年的传承之中成为一种文化习俗。“游百病”、喝雄黄酒是家乡的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 五月,家乡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潮湿炎热,各种病菌蚊虫大肆繁殖,一些季节性的传染病如疟疾、痢疾等开始流行。古代缺医少药,为了驱除传播疾病的蚊虫,就需要在这个时节将具有驱蚊防虫的艾叶悬挂于门庭。 人要活动筋骨,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所以端午时节人们都要进行一些与防虫去病的有关活动。久而久之家乡先民就产生了“游百病”、插艾叶、挂菖蒲、佩香囊、草药浴、饮雄黄酒等一系列颇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端午习俗。 弹指一挥,四十多年过去了。可儿时携老扶幼全家上山“游百病”和挖草药的情景,将永远印在我记忆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