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春波 夏夜,散步于乡间,蛙鸣声声。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村道两旁或主要路口处,乡村也有了“夜生活”,健身、跳坝坝舞、喝夜啤酒,就连那蟋蟀也不知疲倦地卖力地叫着…… 以前,总觉得乡下的夜晚除了宁静,就是漆黑。即使看起来比城里又大又亮的明月为村庄披上了一层银辉,但一泻千里的月光只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乡愁,毕竟月亮高悬,而路灯才更管用、更亲近一些。汪曾祺先生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家人,一盏灯,围坐在一起,这是多么温馨的闲暇时光。正是为了这份美好,不知有多少夜行的路人在往家中赶路,一盏路灯照归途,盏盏灯火皆可亲。 儿时,家居乡村,老屋位于村道的十字路口,且门前有一盏电灯,是母亲从家中接线安上的,称不上路灯,因为它那微弱的灯光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仅仅可供夜行的路人识别方向。那时,我很疑惑,生活上十分节俭的母亲却偏偏喜欢夜夜开着门口那盏电灯,给过路的行人一个方便。后来,母亲指着手臂上的一道疤痕说:“这是我年轻时去城里看电影摸黑回来途中摔伤的。当时没钱买手电筒,风很大,天又黑,一不小心,就摔倒在一个斜坡坎下……” 由己及人,凡人善举,母亲便带头做了一件好事:给行人亮一盏指路的明灯。 我明白了,一生节俭的母亲为何自己掏电费也要常开路灯,她想给夜行人一些温暖的光亮,让乡村的夜充满温情,灯火可亲,人间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