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皓 “学习雷锋精神不是讲讲的,而是要落到实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今年75岁的张淑勤居住 在海申花园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已有35年之久。她说自己是一束“微光”,努力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发光发热、照亮别人…… 张淑勤在海联花苑小区担任了20多年的楼组长,从小区环境卫生,到邻里家事调解,再到人口普查,无论大小事务,她都积极参与。在这20多年中做的好事不计其数,略举两例也足够振奋人心。 记得小区更换煤气管道施工期间,发生了泄漏。张淑勤在家闻到异味,她退休前是燃气公司员工,凭着敏锐的职业直觉,从三楼一直查到一楼,发现煤气管接口处没有拧紧。“危险!”想到楼道里有80多岁的高龄老人,还有刚出生的毛毛头,张淑勤着急坏了,她一方面在小区微信群求助,一方面按门铃通知楼内居民关闭北窗并打开剩余门窗通风。所幸发现及时,煤气工人即刻赶到做了处理,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小区居民都说,是张阿姨救了大家。 几年前,张淑勤在担任联络员时结识了小区高龄老人老杨。从此便结下了一份缘。自那以后,她常常关心、问候、帮助老杨一家。 老杨今年89岁,杨太太86岁,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近两年,老杨因病住院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而老杨在海外的小儿子又因疫情原因不能回国,张淑勤便扮演起家属的角色,协助送老杨入院。 联系救护车、挂号、拿药……忙到晚上七点多回到家,老伴心疼地抱怨她“无亲无故的,只知道帮助别人,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老杨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家里的老太太和儿子怎么办?”张淑勤对自己老伴说。 协助老杨住院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在挂号窗口,张淑勤发现慌乱之中错拿了老杨的“老年卡”,医保卡忘在了老杨家中,只能选择自费挂号。而自费住院需预交押金5000元,张淑勤身边带的现金数差了不少,无奈之下,张淑勤向医院实情相告,自己其实不是患者的亲属,是一个居民区的邻居,请求医院先办理住院。医护人员得知眼前这位白发老人仅仅是小区邻居时,都很吃惊。医院也被张淑勤的无私助人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先抢救病人。 老杨出院时,张淑勤又帮助杨太太将老杨接回家,并定期前往老杨家中探望。看到老杨一点点康复,她心里开心极了。 今年5月份,张淑勤又接到杨太太的电话。“老杨又病了,怎么都不肯去医院。你劝劝他或许还肯听,张阿姨你能来一趟吗?”听到电话中焦急的声音,张淑勤赶忙放下手里的事情,赶到老杨家中,协助将老杨送到医院,安排好住院。“杨太太打电话求助,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她不会来找我。”张淑勤说,自己体验过淋雨的滋味,所以更愿意在下雨的时候为别人撑一把伞。”这段邻里情令不少居民动容,很多居民对张淑勤说:你真了不起,你做的事情,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而杨太太更是不止一次对张淑勤说: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杨的命,是你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