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Q 写下这个标题我有些忍俊不禁。在我的印象中,游戏能玩,时尚也能玩,难道阳春白雪的京剧也能玩吗?我是将信将疑。理由很简单,京剧的念唱作打,手、眼、身、法、步及甩发功、髯口功、水袖功等不仅理解起来比较晦涩深奥,而且节奏较缓慢,形式单一,看京剧犹如穿棉衣摇扇——不知春秋。 上了岁数的老观众舍不得花钱进剧场,年轻的观众却热衷流行音乐。前行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离京剧渐行渐远,谁还有兴趣去玩京剧,那是痴人说梦,我则一笑了之。 然而,有些事情就是冥冥之中,竟会让一个不喜欢戏剧,不懂京剧的我,渐渐爱上,喜欢京剧,这源于听了王珮瑜的一堂风趣幽默的《瑜乐京剧课》,使我从一个王珮瑜的粉丝,转身为京剧的爱好者,继而领悟到京剧其实很时尚,也挺好玩。 初次记住王珮瑜的名字,是看了一档戏剧频道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介绍她是上海戏剧学院破例招生的女老生,几年里凭着努力进取,20岁就拿遍了京剧界的几乎所有奖项,有“小冬皇”之美誉,更被梅葆玖称为京剧坤生第一人。 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王珮瑜,并没有沉湎于鲜花掌声之中,而是殚精竭虑在思考一个问题——国粹京剧,已久走过了漫长的200多年,为什么没能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创新,相反观众和受众面却越来越萎缩? 虽然是国粹,但是没有观众,没人走进剧场,是否迟早要走向迟暮,这是京剧从业人员不愿看到的不争事实。为此,立志与京剧同生存的王珮瑜,开始坚韧不拔地进学校、下社区、走基层做公益讲座,传播京剧。 实践下来,王珮瑜觉得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于是相继组建瑜音社和团队,更大规模、更加广泛地传播京剧,“瑜乐”京剧。她始终认为,传播面是大众,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京剧,传承就后继有人;而传承是小众,是出类拨萃从业人员的事情,已显现青黄不接。当前,传播比传承更为重要。 毋须讳言,传播这条路没有坦途,走起来有些艰辛,也会遇到坎坷,但是我会矢志不渝地一直走下去。人到中年的王珮瑜言由心生,从而她经常出现在综艺节目上,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京剧艺术,为京剧喝彩。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做王珮瑜的粉丝开始,转身喜欢上了京剧,纷纷走进剧场去听京剧的湖广音、看京剧的中州韵;欣赏京剧的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神韵。 我认为,京剧之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能走出国门,红透半边天,辉煌耀眼,让老外也赞叹不已,这与梅兰芳的倾情传唱与传播是分不开的。观众也是从喜欢上梅兰芳始,继而纷纷走进剧场看京剧,最终喜欢上京剧。作为余派第四代传人的王珮瑜,同样希冀通过不遗余力去传唱与传播京剧,让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更多娃娃、学生、年轻人去玩京剧、懂京剧、看京剧,从而真正喜上欢京剧,国粹京剧这朵奇葩就会在新时代越开越鲜艳。 那天悉闻王珮瑜要来讲《瑜乐京剧课》,能见到王珮瑜“真人”,我有些兴奋。站在台上的王珮瑜比电视上看到的要显得清瘦,她说我叫王珮瑜,珮与瑜都是王字边旁,但不少人将“珮”字写成单人边旁,这倒没啥关系,如若将“瑜”字写成单人边旁,那我就一塌糊涂了。 王珮瑜幽默风趣的开场白,引得大家嬉笑雀跃,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王珮瑜接着说,京剧与上海其实也有不解的姻缘,100多年前北京艺人去上海唱戏,念白、唱腔、功夫让听众获得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上海报界记者将北京艺人唱的戏褒奖为京剧,于是京剧有了正式的冠名,上海人是功不可没。 王珮瑜讲课接地气有活力,她讲了京剧的起源、念白、唱腔、节奏和表演形式,整堂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时尚形象,还不时示范念白演唱,字正腔圆,底下是掌声雷动。 我想,不论是那个剧种,要传承弘扬,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紧接社会前行的地气,剧种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王珮瑜传播京剧的方式,就是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接地气,有活力。 讲课过程,王珮瑜还特意邀请听众上台,教台上的听众念白,开始了“玩”京剧的“瑜乐”。活泼时尚,幽默风趣,底下听众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王珮瑜一起互动。王珮瑜见大家纷纷“瑜乐”京剧,就坦诚告诉大家:“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句子都能念白,不信可以举手道来,我带大家一起念白,‘瑜乐’京剧。”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京剧的念白非常动听,既错落有致,又悠扬顿挫,念白就是用于日常的交流,也很诙谐幽默。台上台下尝试跟着王珮瑜一起念白。玩得十分兴奋惬意,真的是乐在其中。 一个半小时的传播,互动、玩乐京剧,使大家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及新的提升。相信“瑜乐”了京剧,也就逐渐了解了京剧的念白与唱腔,也会心甘情愿结伴去剧场看京剧,走进大剧院看王珮瑜演出。如若一个剧种有了越来越多的崇拜者和粉丝,这个剧种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口口相传,大众传播的火炬,可以燎原。国粹京剧这颗戏剧皇冠上的明珠,势必会在新时代更加璀璨夺目,再铸辉煌,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