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策划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华阳的城市微更新实践构画诗意蓝图

创意无界 融合共生 两岸青年创新同行

长宁区委常委陈志奇致辞祝贺
“创意无界,融合共生”城市微更新两岸青年设计师分享荟会场
马克沪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旭致辞
区虹桥办主任袁祥庆
中国台湾设计师秦嘉远
“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启动仪式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原书记丨陈颖
武夷路305弄经改造已变身社区“文化会客厅”
喜布工作室创始人丨贾布
华阳396老年宜居社区
台湾设计师丨颜呈勋
“396邻聚荟”规划示意图
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阳居民代表丨华霞虹
定西路1239号地块上的“i华阳”微更新空间
“两岸青年设计师·华阳工作室”揭牌仪式
居民代表就弄内停车问题召开听证会

创新是一座城市活力的不竭源泉。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10月15日,华阳路街道在长宁区台办的指导下,联合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上海市台协长宁区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创意无界,融合共生”城市微更新两岸青年设计师分享荟在华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楼大厅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马克沪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此次分享荟是中国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2020年重要交流融合活动之一,来自两岸青年设计师、文化商业团体代表共100余人参会。

聚焦城市微更新与文创赋能商业特邀嘉宾直击命题,精彩发言

此次2020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主要聚焦两大主题——城市微更新和文创赋能商业。活动主办方特邀嘉宾直击命题,精彩发言。

近年来,长宁区在精品城区战略下的城市微更新日新月异,“静雅武夷”历史风情文化商业街区蕴含无限商机。发言中,长宁区虹桥办主任袁祥庆介绍了武夷路所在地区城市微更新发展规划及商业前景。那如何将我们两岸青年设计师们的智慧更好地融合融入呢?中国台湾设计师秦嘉远分享了台湾地区及法国、西班牙等其他城市微更新案例经验,为街区更新与再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与借鉴之机。

浇灌彩沙汇心愿、融合共生携手行“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正式启动

为促进两岸青年在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在区台办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由华阳路街道等发起的“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交流项目,以武夷路特色历史风貌街区的打造为契机,以“创意无界,融合共生”城市微更新为主题,旨在吸引两岸青年设计师积极参与长宁城区更新实践,增进中国台湾青年对大陆的深入了解,助力长宁精品城区战略和城市更新精品街区发展。

活动中,市台办副主任王立新、长宁区委常委陈志奇、长宁区虹桥办主任袁祥庆、长宁区台办主任傅蕾、市台协长宁工委会副主委张伯男、上海马克沪众创空间总经理姚旭共同上台,以浇灌彩沙的形式,一起启动“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

聚街区如何悦动绮丽新生

圆桌论坛,架起思想交融平台

“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是上海马克沪众创空间与中国台湾伙伴创设的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推出的服务两岸青年融合合作平台,在华阳路街道等部门大力支持下,两岸青年设计师在社区场景领域都实践出了众多城市微更新成功案例。分享荟活动中,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原书记陈颖、喜布工作室创始人贾布、台湾设计师颜呈勋、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霞虹进行了“创意无界,融合共生”主题圆桌论谈。

从2018年4月起,长宁区全面实施创建“美丽街区”行动计划,主要通过城市微更新这一全新的城市更新改造路径,重点打造“静雅武夷”等四个示范街区。此次两岸青年设计师参与的城市微更新项目,正是其中的“静雅武夷”示范街区。“微更新”是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得以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实施的更新方法。通过充满创意的小修小补,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而为居民营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创新创意和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真诚地期待两岸青年设计师朋友们能够通过此次分享荟,进一步创新思路、迸发火花,为长宁加快推进国际精品城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新鲜的动力。

正如之前在分享中的中国台湾设计师秦嘉远所言,“武夷,可以谐音为五种适宜,即宜居、宜养、宜商、宜赏、宜游……作为年轻设计团队,我们可以思考更多类似这样的创新概念。”

城市微更新之中除了要有“硬件”诸如建筑、市政设施方面的改造外,也需要“软件”方面的营造,向新生街区注入涵盖老少中青各个年龄段的文化活动,丰富的艺术文体活动可增进居民情感,凝聚集体意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文化认同;此外,艺术活动还可带动街区的审美经济,进行空间活化,尤其是在开发休闲娱乐产业时有可能刺激消费,从而实现经济生活的美学重构,形成文艺范儿十足的地标,这也是许多人心中所希望的“梦想街区”的模样。

目前,位于长宁路396弄的华阳396老年宜居社区——“396邻聚荟”已基本建成,这里将是为老服务站和华三居委会的所在地,建成运营后,周边3个居民区的居民都将受益。

“396邻聚荟”项目分为两期,一期项目工程建设是家门口为老服务站,内设为老助餐室,菜品均由旁边的华阳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食堂配送,老人在这里不仅可以租用养老辅具,还可以做理疗和康复训练。二期项目工程建设是华三居委会和活动室的所在地,内设“儿童妇女之家”“居民议事厅”“党建联建服务站”“居民活动室”等,居民在这里不仅可以办理社区事务,还可以享受养老顾问咨询、图书借阅等公共服务资源。

随着城区“补短板”整治工作推进,拆违后,毗邻武夷路的定西路1239号地块光秃秃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重新打造这个空间?在长宁团区委与华阳路街道团工委、社区管理办、潘中居民区的共同努力下,长宁“青年设计师联盟”单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霞虹博士带领她的团队来到这里。

作为华阳社区居民,华霞虹对定西路很有感情。她和团队经历了近2个月的现场调研和实地勘察,前后5次反复修改,定西路1239号地块微更新方案登场。目前,有“华阳眼”之称的“i华阳”空间正在举办红色资源展,空间里以地图形式展出华阳的红色资源,并用一面墙介绍“微更新诞生记”,让更多周边居民和路人知晓这一空间的诞生。

融合实践、思悟街区更多可能性

除了碰撞思维火花的圆桌论坛,活动中两岸项目团队还对具体案例进行了融合实践经验分享。设计师刘家昌(中国台湾)对“安心颐养”适老化居家改造进行发言,王涛、李捷(中国台湾)阐述“友好街区”武夷路519弄弄口功能性改造内容,设计师陈嘉炜就“美好生活”华院邻聚荟公共空间微更新项目进行分享。被称为有温度的“空间魔法师”的中国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史南桥对各个项目案例进行了点评,并对两岸青年创新同行计划、融合分享城市微更新实践模式给出了发展建议。

为帮助两岸青年设计师们快速融合团队,融入项目,华阳路街道还和中国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联合设立了“两岸青年设计师·华阳工作室”。现场,在与会领导和嘉宾的见证下,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原书记陈颖和中国台湾青年设计师实践发展基地发起人、上海马克沪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旭女士上台,共同为“两岸青年设计师·华阳工作室”揭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本次交流活动既是两岸青年创新商业实践的融合,也是两岸生活情感的交流融合。记者了解到,华阳路街道计划每年都推出设计需求项目,欢迎两岸设计团队参与。

城市微更新 面子、里子一道做

百年弄堂为车忧,邻里情深将困解

□记者 周晶

武夷路的城市微更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规划蓝图中,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海派老街正在焕然新生。其实武夷路上还有不少弄堂,居住着许多居民,对他们来说,目前的这场“微更新”不但让街区的“面子”变得更美,此外,“微更新”还渗透到了“里子”,让居于此的人们变得更宜居。

武夷路290弄是一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式里弄,弄内住宅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有住户112户、居民600余人,大家都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弄内2幢一级旧里动迁后,现余下3栋房屋共66户,实有人口约400人,其中近一半为外来租客。这条弄堂由一条狭直的水泥路串起,是此地居民们日常出行的唯一通道,弄堂内没有物业管理公司,一扇铁门、一个探头就是弄内居民的唯一安全保障。

车子多、位子少停车冲突有碍邻里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与日俱增的车辆也打破了小区居民原本平静的生活。有车的居民希望自家汽车能停个好位置,无车的居民希望自家门口行走方便,时常出现因车辆堵塞通道发生口角、因汽车剐蹭大打出手等不文明行为,甚至还发生过无车居民愤怒之下砸坏车窗玻璃的事件。让人更不安的是,弄堂本就不算宽阔,车辆随意停放,生命通道被挡,万一耽误了救援时间可如何是好?本是“一家亲”的弄里人,为“车子这些事儿”矛盾丛生,居委会、调解委员会一接到居民投诉就立刻出动,社区民警也多次上门做居民思想工作,安抚情绪,维护秩序。长此以往,如何维护弄内停车秩序,保障住户居民的出行安全和出入车辆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搭平台、请进来居民矛盾协商来解决

根据武夷路290弄的实际情况,居民区党组织及居委会决定搭建平台,召集弄内居民代表、楼组长、党员和车主等各方主体,就弄内停车问题召开居民听证会。会上,居民们各抒己见,提出合理规划车位、实行停车资格排队准入、住宅门前保持停车距离、保持生命通道畅通等需求和建议。不少居民还建议,让住在5号的张春菊来管理车辆。张春菊是一名50多岁外来嫂,没有退休金,全靠丈夫一人打工维持家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若是由她来管理车辆,既能解决290弄车辆无人管理的问题,又能帮助她缓解经济负担。居委会根据居民意见,拟定了停车管理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边实施、边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再优化

停车管理方案试行3个月,在此期间,车主、居民、车辆管理员纷纷向居委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在车辆无人看管的时间里,由于部分车主不能自觉遵守车辆进出必须锁门的制度,外来车辆将停放在车位上的车辆刮伤,造成了私家车主和车辆管理员之间的矛盾;有时车辆管理员在上岗时间内有脱岗现象,导致有访客需暂时停车时,无人指挥引导。

潘东居委会汇总梳理大家反映的问题,再次召集居民代表、楼组长、党员、车主和车辆管理员召开协调会,对停车管理方案作了进一步细化,形成《武夷路290弄居民停车公约》和《停车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一方面,加强技防措施,调整弄堂门口的探头位置,若发现车主有三次不锁大门的情况,将取消该车主的停车资格,警示车主遵守规范停车义务;另一方面,规范车辆管理员上岗制度,每月对其进行考评,如果半数以上居民认为管理员不合格的,将另聘他人。

畅道路、保平安弄堂居民自治出实效

自从停车自治管理实行以来,弄内再也没有出现外来车辆进入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乱停等现象,每位车主都能听从管理员安排,停放到指定车位。管理员也在居民的监督下规范工作,甚至还负责垃圾车调度指挥,关注弄内人员进出情况。停车管理制度施行满一年时,居委会请居民们来对武夷路290弄停车管理成效打打分、提提意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居委会牵线搭桥,大家群策群力,不仅把车管好了,还解决了小区长期缺少门岗管理的难题,邻居间又恢复了往昔“一家亲”。

类似武夷路290弄车辆管理自治这样的事例在潘东居民区还有很多,居民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始终秉持“一家人,一家亲”的服务理念,搭建民主协商平台,促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让居民成为社区发展的“有感者”、社区家园的“建设者”和社区事务的“行动者”。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