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今年以来,华阳路街道将“四史”学习教育与年度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凝心聚力、服务居民的新动能,掀起了“四史”学习教育新热潮。 房屋协议置换 让老弄堂居民告别“拎马桶”生活 通过“城市微更新”这一全新的改造理念,目前,长宁区正在重点打造“静雅武夷”历史风貌示范街区,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从而为居民营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作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海派风情街区,武夷路沿线仍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居民楼,武夷路305弄50、54号地块就是其中一处。该地块房屋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原为上海塑料厂的职工住房,共有20证20户居民,每户房屋面积仅20平方米左右;其中11户还没有独立卫生间,每天都要拎马桶、倒痰盂。 2020年5月,长宁区房管局会同华阳路街道、第三征收事务所和区相关部门,按照“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多措并举”原则,正式启动了武夷路305弄50、54号地块房屋协议置换工作。10月27日,这条老弄堂里传出了令人雀跃的喜讯——房屋协议置换完成100%签约,这也标志着该地块成为长宁区首个完成房屋协议置换签约的基地。党建引领树旗帜、凝心聚力惠民生 “六句箴言”让签约跑出加速度 为顺利推进武夷路305弄50、54号地块的房屋协议置换工作,华阳路街道着力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发挥居民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区房管局第三征收事务所和区相关职能部门办好这桩民生实事。 今年6月,在房屋协议置换项目开展伊始,就成立了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支部成员挂图作战,实地勘察,将该地块的房屋、房主、租客、矛盾问题等情况一一排摸,形成一户一档,制定详实的“作战图”。在签约过程中,坚持阳光政策,统一口径、统一标准,做好一户一方案,确保“该群众享受的利益一分不少,不符合政策的要求一步不让”。 “虽然居民们对于改善居住环境都心生盼望,但武夷路305弄50、54号地块是区内首个房屋协议置换基地,如何把新政策‘拷贝不走样’地传输给居民,专业力量的及时加入是至关重要。”潘东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罗蓉介绍,考虑到居民对政策理解上的误区,在原有机关干部党员、居委会党员的基础上,街道特邀长宁第三征收事务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入临时党支部,推进改造签约。 8月28日,房屋协议置换居民代表座谈会在潘东居委会活动室召开。会上听取了被置换居民们的意见。随后,街道还会同区房管局、区建管委、区发改委、区司法局、区财政局、第三征收事务所等部门召开了武夷路305弄50、54号基地房屋置换方案修改情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论证会议。 9月9日,街道成立长宁区武夷路305弄50、54号房屋协议置换评议监督小组,并在基地张贴评议监督小组成立、房屋置换方案修改情况、基地估价机构报名情况、基地工作人员名单、被置换人基本情况等公示。 一系列的“硬核”操作后,9月地块大部分居民都基本达成了签约意向,但仍有最后1户居民还心存犹豫。潘东居民区主任方仁林介绍,由于签约不能满足家庭人口较多的要求,所以该户人家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了解到情况后,临时支部的党员们积极践行“凝聚力工程”的“双四百”精神,送去街道的嘘寒问暖和生活上的关心问候,并回应了居民的困难与诉求,该户居民的“心结”渐渐打开。 10月14日,武夷路305弄50、54号基地再一次召开评议监督小组会议。经协商一致,同意由该户的一位居民作为房屋协议置换的签约主体,同时对申请选购二套及以上房源的被置换人进行了审核。可以这么说,在严守“阳光政策”的大框架下,“最后一户”的攻坚更是细致地做到了为居民精打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