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融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5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向知识“爱豆”致敬

□记者 崔烨

刚刚过去的周末,朋友圈集体默哀、致敬两位共和国院士,全网自发悼念“双星”——吴孟超院士和袁隆平院士,他们都是以身许国、品行高洁的科学家。“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即使有天倒在手术室里,也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说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见贤思齐便能蔚然成风。周日我拉着儿子坐在许久没有打开过的电视机前,静等《我是医生》的首播。鲐背之年,一个人会做什么?影片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讲述一位90多岁高龄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完成200台手术的医生故事。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他想庇佑所有人;他敢给亲女儿开刀,“医者”与“父母心”在他身上并没有楚河汉界……

袁隆平院士有一个著名的梦,他特意给这个梦命名为“禾下乘凉梦”。其中一个描述是:我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袁老的梦想是让增产的粮食至少多养活四五亿人。

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名动天下、造福千秋的科学家,但可喜的是,这一代的新青年,也出现了“知识饥渴”。他们作为流量担当的一代,非常喜欢学者。在一档深受青年人喜爱的融入辩论元素的脱口综艺秀《奇葩说》里,不少高校教授被迫成为“爱豆”——华东师范大学58岁的政治学教授刘擎说,虽然他讲这些内容是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却变成突然忙碌起来的网红教授。仅2021年前4个月,他就出版了3本著作,每一本都要做现场签售。

除了刘擎,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离职的薛兆丰,远在欧洲研究人类学的项飙,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他们都是伴随着流量、点赞、崇拜,夹杂着不断的邀约与活动的网红学者,带动了小众科学、冷门文化的再次兴起。

对艰涩的社会科学产生“饥渴”当然是好事情。越聪明越不感到孤独: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孤独和聪明从来不是一对反义词。我们不管拥有什么专长,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到一个现象,提出一个假说,验证了那个假说。观察、假设、验证,这就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这个世界是讲理的。这个信念落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大多数问题的背后都有原因。房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出怪声;健康的人不会动不动就感到不舒服;领导不会随机地对你发火。

生活中有很多你踮脚去够的美妙事情,那些学界顶尖的“爱豆”刚好激励着平凡的我们,将很多事情有勇气去试上一试,居然就成了,就像跑一万米,不试永远不会成,这种勇气和尝试能让我们变得更多元,更有韧性。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