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Q “五一”宅家,翻阅一本本影集浏览,那一帧帧泛黄或已斑驳的照片,记录着渐行渐远的年代印迹,仿佛电影镜头般在我眼前迭现,尤其是大哥二十世纪70年代结婚时喜庆、热闹的场景,不仅记录着一对年轻恋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诺言,同时也彰显了邻里之间至诚至真、友善帮扶的深情厚谊,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大哥毕业于1969年,按政策可分配到工厂。为了让妹妹留在上海,他坚持要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让大哥能少吃些“苦”,父母就送他去浙江衙前老家插队,有乡下的叔叔和姑姑关心、照顾,心里就踏实、放心了。 日月如梭,一晃眼,我也上了技校半工半读。有一天周六晚餐时,父母郑重其事地宣布:大哥要来上海结婚办酒席,这是家里的一件头等大事。大哥来上海办喜酒的时间满打满算只剩不到两个星期,父母紧锣密鼓地开始操持大哥婚宴的前期准备,忙得不亦乐乎。 当时的普通家庭,都是多子女,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结婚酒席往往是放在家里举办,若是经济条件富裕、生活优渥的家庭顶多也就是去食堂或饭店举办喜酒。当左邻右舍知道我家要办喜酒,都像是自家的喜庆事情,没等父母开口,邻里大叔阿姨便纷纷上门恭贺父母。 按邀请的人数统计,大哥喜酒要办8桌,父母急得团团转。邻居发现父母后,真诚地说:“小房间阿姨(我家住的房子小,邻居都称母亲为小房间阿姨),不用担心,我们每个家里都能摆一桌,等到办酒那天,会早早腾空、摆好圆台面和凳子,尽管放心。”喜宴的场地妥妥解决了,主桌1桌摆在自己家里,另外7桌摆在邻居家。 接下来是采购肴菜食材。当时酒席必备四道主打菜:全鸡、全鸭、全鱼和猪蹄,都需凭票供应,那是件令父母相当焦急、头痛的事情。那时,家家户户平时几乎舍不得用票子,往往积攒下来是等到亲戚上门才舍得用票子购买鱼肉。父母不好意思向邻居开这个口,只能赶紧打长途电话委托乡下的小叔想办法采购。 然而,喜酒日期逼近,远水难解近渴。就在父母急得脸上愁云密布,心里七上八下之时,热心的邻居伸出了援助之手,已商量好将家里的票子送给父母,并委婉地说,是将积存的票子“借”给父母用。除此以外,热心的邻居们告诉父母:“你们家大儿子结婚,是你家的喜事,也是大院里的喜事,必须办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 婚宴的鸡鸭鱼肉等食材在大院邻居的帮衬下,基本上采购齐全,接下来拣菜、切洗也同样是件棘手的事情,好在邻居阿姨们都自告奋勇相帮,有的还特意请假或调休。帮忙的邻居各个分工明确,有的拣蔬菜,有的杀鸡鸭,还有的切洗等。烹饪掌勺的大厨是舅舅请来的,烧得一手好菜,且为人谦和,他不要酬劳,只肯收一条喜烟。 婚宴准时在晚上六点举行。邻居家已早早摆好了圆台面和方凳子,接待客人、引导入座、端菜摆酒等都有邻居帮衬,井井有条。六点钟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笑容满面的父母宣布开席,宾客是大快朵颐,谈笑风生。酒过三巡,大哥大嫂先后走到各个桌子前向长辈和宾客敬酒,而大院小孩嘴里含着糖果,垫着脚跟看热闹,将喜庆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酒席散后,送走亲朋好友,父母特意将剩下的鸡鸭鱼肉和菜肴挨家挨户分给邻居,并由衷感谢众邻居的鼎力相帮。在那个年代,大哥的婚宴虽在家里举办,些许缺乏仪式感,但气氛却十分热闹和欢乐,自始至终融入了邻里之间友善互帮的情谊,如今想起仍激动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