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整理报道 8月14日,静安寺街道在全市率先发布《静安寺街道精细化管理“十项改革”年中敏感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主动“晒出”老百姓关注的“路长制”、门责管理、环卫作业、物业管理、非机动车整治等改革举措的“成绩单”。 为了全面客观了解“十项改革”工作推进的落实情况,静安寺街道委托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对“十项改革”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并形成了“白皮书”。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出席白皮书发布会暨精细化管理研讨会。 陆晓栋充分肯定了静安寺街道精细化管理的相关举措,指出静安寺街道“十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体现了坚持内涵提升、坚持制度化创新落实、坚持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社会化动员和坚持系统化运行的鲜明特点。同时,白皮书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方法论上,对于全区各街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陆晓栋还要求静安寺街道要不断提升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工作、更加积极和大胆地进行探索创新、把好的工作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 改革工作受普遍认可居民满意度超九成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反馈,街道十项改革工作在整体上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自街道开展相关工作以来,各类社区问题发生率均成下降态势,居民群众对“十项改革”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2.17%。其中,居民对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改革、深化“两美”项目管理改革、“双联”巡查工作改革、深化门责管理创新改革、创新换位作业改革以及深化非机动车管理提升改革等多项改革工作的实施过程满意度均超过90%。 “白皮书”的发布,体现了静安寺街道在社区管理方面注重强化区域责任理念。据街道介绍,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街道相关办公室牵头抓总,各居民区、社会组织、团队、相关部门参与落实的推进模式。此外,“白皮书”的发布,还是街道做强信息技术支撑,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体现。一方面,街道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最大限度方便居民办事。另一方面,街道将无人机巡航、动态监测传感器等科技手段与社区治理结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 据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明铭介绍,“白皮书”的发布,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增强居民获得感,让居民作为参与者和评价者,在体验自下而上式的自治氛围的同时,对改革的过程与成效进行评估,增强自治体验,进一步激发社区自治自管的活力,形成了“共建同心家园、打造幸福社区”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十项改革”的过程中,街道搭建了诸多集约化平台,以完善社区治理的操作节点,并依托这些平台打造社区治理主体与具体行动者之间议事协商、资源交互的渠道,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益。 “绣花针”仍需打磨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白皮书”也不讳言“绣花针”还有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物业管理改革中的绿化养护、受理报修、门岗执勤以及环卫作业改革中的清运工作等实施环节,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对此,参加活动的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想法,专家建议可以在现有平台中注入“问题发现、议题协商、联动处置、监督评议、资源协调”等功能,形成线上“大治理平台”。 据“白皮书”显示,居民满意度最低的工作是对“三保合一”的改革。街道认为,究其原因是在开展宣传工作时,仅注重工作的推进落实,而没有重视信息是否被居民有效接收。街道反思,今后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可以重新赋予社区宣传以重要使命,通过改善宣传形式、增加宣传次数等方式,提高宣传的效能,让居民全面了解十项改革工作的意义。 对于街道在物业改革中提出的“监管法治化”原则,有专家表示,目前仍欠缺对实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管与监督。下一步,街道可以继续理顺并明确各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业主自治的良好局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静安寺街道以“党建引领下的党建网格和管理网格双网融合;综治中心、网格中心、数据中心三中心联动”为核心工作理念,力求将“网格变成网络,数据变成依据,智能变成治能”,力争使社区治理做到精细化,居民需求把握精准化,公共服务精致化。自去年年底以来,静安寺街道结合工作梳理出城区管理中众多薄弱环节,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十项改革”。实施半年来,“十项改革”不仅形成了一批长效工作机制,还改出了“管理幅度最小、管理资源最多、管理环节最少”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居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