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编者按:目前,地铁14号线一共有31个站点同时开工,14号线的静安寺站地处延安西路华山路路口,毗邻景华居民区,施工站点难免有扰民、扬尘等投诉情况,但这个静安寺站却一直是“零投诉”。此前,本报今年5月曾报道过,景华居民区党总支将地铁十四号线九标段工程项目部(以下简称地铁项目部)纳入了网格党建的格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地铁项目部为打消居民顾虑做了种种努力。近日,记者又探访了该地铁项目部,“共建”还在继续,“零投诉”的“神话”也还在延续。 两个月前,景华居委会党总支张书记找到王建清,他是地铁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张书记对王书记说:“居民区有位蒋老伯,罹患癌症导致肾坏死,每周要去医院做透析2-3次,他从家到华东医院有段路,打车不舍得,坐车不方便,你们既然是我们的共建单位,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他的出行问题?” 王书记立马表示:“我回去和经理商量一下,应该没问题,也谢谢你们的信任。” 回到公司,王书记找到负责该项目的经理徐经纬商量此事。 听了王书记的介绍,徐经理欣然答应,并说:“老王,我们要做,就做得圆满一点吧,我们不仅派车接送,再送老人200元的出租车抵用券,在我们没时间送他的时候,就让他打车去医院。” 管送还管接解了老人的难题 于是,从7月开始,地铁项目部把自己唯一的商务车“贡献”出来,只要有空,就送老人去医院,老人做透析大约要两、三个小时,结束后项目部再派车把他们接回来,同时,项目部还为老人送上出租车抵用券,并嘱咐他:“我们没空来的时候,你就拿这个打车,千万别节约。” 在接送的过程中,王书记等人才发现,蒋老伯行动缓慢,而他的老伴也身患绝症,耳朵有残疾,糖尿病更使得她双目模糊。王书记感叹,很难想象,他们曾经坐着公交车去医院是多不方便! 张书记对记者说:“两位老人有个儿子,但住得很远,也无暇照顾二老。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居委会就是他们最好的邻居,现在他们又多了个好邻居,就是‘地铁公司’的好心人们。” 从分内事做到分外事 作为辖区内的施工单位,帮助当地居民,这本不算分内事,王书记却是这样理解的:“其实我们和居民区的这份默契是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 早在施工开始的2016年年底,项目部就被纳入网格党建的格局,和景华居委会共建。工程项目部还在华山路229弄安设了工程信息公告栏,以工程进度、监测结果等信息公示公开,打消居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种种疑虑。 考虑到这个实事工程项目周期长达近5年,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为了尽量避免矛盾,与工程项目部充分沟通协调,在网格中关键弄堂口设置8个“网格意见箱”,并配套设立定期开箱和协同处置工作制度,及时确保双方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之中,解决在网格之内。 今年5月,地铁项目部召集了一些景华居民区的居民,来到工地现场,徐经理向居民们展示施工的难度,地铁要如何穿越复杂的地形,工程又是怎样控制好周围建筑物的沉降等,听了徐经理深入浅出的讲解,居民们也慢慢理解了,为何施工时间那么久,为何有时晚上工程也不能停。 8月23日,景华居委会举办了一次“绿豆汤送清凉”活动,免费向辖区内的孤老、居民、环卫工人、建设工地一线职工等人群发放,活动也得到了地铁项目部的大力支持,当他们听说居委会要开展这项活动时,主动承担起了烧煮绿豆汤的任务。 勿以善小而不为,事无巨细地做好事、善事,早就超出了地铁项目部的工作范畴。徐经理对记者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建地铁是利民的好事,即便施工时间长,我也不希望看到居民有强烈的不理解和不满,做这么多事,还是希望居民能获得幸福感,只要居民幸福,我们就愿意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