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在华山路351弄垃圾箱房前,来自平安人寿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身着“橙马甲”正在站岗。已经工作了一小时的志愿者一手拿着毛巾不断擦拭着滴下的汗水,一手拿着钳子不断破袋翻看,检查分类。在他身边,他的同事也不断向前来扔垃圾的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页,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醒他们正确的投放操作,他们两人一班,每天晚上6点至8点准时值守。 平安人寿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参与。我们公司高层十分支持与赞赏员工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此次受静安寺街道海园居民区的倡议,我们组织了一支由21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也是我们作为区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 企业参与白领日夜坚守 海园居民区位于华山路繁华地段,基本上以老小区为主,住户人员构成复杂,除了本地居民、400余位外籍居民外,租户、小商户、通勤白领也很多。垃圾分类工作如何行稳致远,一时令居委工作人员颇为伤脑筋。后经商议,海园居委会于6月底发起“垃圾分类 人人尽责”的倡议,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红芬在同心家园理事会海园分会理事单位里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形成“居委、社区、企业”联动机制,把资源用活、把工作做实。 志愿者招募倡议一经发布,就得到了理事会成员单位的热情响应,单位和居委会双方通过电话形式沟通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细节,确定志愿者人数,初步确定志愿者正式上岗时间。随后,由居委干部带领志愿者负责人实地查看小区垃圾箱房情况,全面了解辖区内居民生活垃圾投放习惯、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了解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沟通协调会、志愿者培训会议,确认工作细节,培训垃圾分类知识和志愿者服务具体内容。 很快,志愿者纷纷上岗。来自平安养老、平安人寿的二十余名垃圾分类志愿者们从7月3日开始,分批次值守在4个垃圾箱房旁(华山路351弄、乌鲁木齐中路15弄、长乐路962弄、常熟路100弄),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志愿者注重与周边居民良性互动,营造自觉接受、认同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张红芬表示,从垃圾分类“海园经验”来看,过去社区治理中,居委“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目前已经逐步被社会共建共治的格局所取代,垃圾分类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最好抓手。 学校参与 学生“小手”拉“大手” 在华山路449号垃圾箱房,志愿者队伍里还不乏来自逸夫职校的学生们。从7月1日早上起,每天都有3名同学准时来到垃圾箱房前定点驻守,对分类不准确的居民进行现场示范。 张红芬介绍道:华山路、乌鲁木齐路上小作坊、小食杂、小餐饮、小摊贩等“四小”商户很多,垃圾产量大、垃圾种类多,外加周边居民生活垃圾常有混合投放现象,这里曾是市容环境问题的重灾区。垃圾分类正式施行后,街道普遍采取的是上门收集的方法,工作效果虽好,但商户主动性、自觉性仍有待加强,志愿者缺口比较大。 令张红芬书记感动的是,6月底,上海逸夫职校华山分校党支部书记严佑铭在看到海园党总支的志愿者招募倡议书后,立刻提出志愿者服务申请,并第一时间电话与她取得了联系,询问志愿者服务具体时间和细节。事后,严书记特意安排了专人负责志愿者服务队具体事项。了解到居民区的实际需求后,双方在多次沟通后决定服务时间为7月1日至7月31日,早上7点至9点,3名学生为一组,站好“暑期岗”,做好华山路、乌鲁木齐路的“难处攻坚”。 炎炎夏日,年轻的学生们都不惧酷暑,坚持在垃圾桶周围帮助周边的商户、居民准确地将垃圾进行分类,为居委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居委干部与学生志愿者进行交谈时,学生们也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他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对能够参与本次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感到很荣幸,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带动身边的家长、同学,从小事做起,践行垃圾分类。”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居委干部感动地表示,“校方的积极参与,不仅让垃圾分类成为校园里的共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意识到了自身所应肩负的环保责任,更带动了家长、周边居民的共同参与。相信海园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会越做越好。” (海园居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