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佳逸 7月25日上午,在景华居民区,一场“奶壳回家”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兑换,现场气氛如同当天天气一般热情似火。这是景华居民区的辖区单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食品)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居民用十个吃剩下的牛奶盒可以在现场兑换一份200毫升的牛奶,牛奶会直接送到居民提供的地址。此事既是响应垃圾分类政策的环保之举,又为居民谋了福利,促成这件好事的便是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寒韵。 不久前,张寒韵了解到光明食品有这个项目,便第一时间联系了公司方,希望尽快把活动引入社区。7月25日是第一场,接下来,张寒韵计划每个月有两到三次“奶壳回家”活动,拟放在每月的5日、15日或25日。 共建,好事连连 把辖区单位资源引入社区,这在景华居民区由来已久,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张寒韵感到,作为一个小巷总理,光靠一己之力单打独斗,力量是微薄的,如果能用好社区单位的资源,多多为民谋福才是皆大欢喜的事。 于是,在张寒韵挑起景华的重担以来,他每年都会走访社区单位,对接需求与资源,在静安寺街道推行党建微网格之后,景华居民区更是如虎添翼,把社区资源用在了居民区的方方面面。 小区停车位紧张是通病,景华居民区多是小弄堂,车位更是捉襟见肘,在张寒韵的接洽下,光明食品周末把自家大院里的六七个闲置停车位提供给小区居民使用,有些来看望父母的子女驾车就有地方停了。在小区大修时,停车位更是紧张,延安饭店便在此时伸出援手,又提供了5个停车位供小区居民停放,附近两个弄堂的停车难题一举解决,赢得了居民们的一片赞誉。 景华居民区毗邻地铁14号线静安寺站的施工工地,施工站点难免有扰民、扬尘等投诉情况,但这个静安寺站却一直是“零投诉”,居民区和施工方地铁14号线九标段工程项目部关系融洽,是一对“好邻居”。去年,张寒韵促成了施工方和一位患重病居民的结对,施工方每周派车送这位居民去医院做透析,已坚持了一年多;每年夏天,居委会的“绿豆汤送清凉”活动,施工方也主动承担起了烧煮绿豆汤的任务,工地工人、小区保安、社区居民一起吃绿豆汤,气氛十分热烈。辖区单位揽了居民区的“分外事”,成就了景华的一段佳话。 今年年初,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张寒韵在延安饭店的一块工地上,“折腾”出了一个景观装置,名为分开旅行,意为让垃圾分开投放才是垃圾们最好的归宿,装置落成那天,社区单位的白领们也来到现场,一起参与活动。景观装置弹眼落睛,坐落在熙熙攘攘的延安西路上,成就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最近,张寒韵又在蔡元培故居旁“折腾”了两个菜园。这两块菜地隶属于延安饭店,后来荒废了一段时间,又被居民们种了点菜,此外上面还有违章建筑。 张寒韵不忍看着菜园被荒废,便着手进行改造,在街道的支持下,今年上半年,设计公司出了设计方案,在居委会的协调下,居民们也拆除了违章建筑。在这期间,张寒韵一直在听取居民意见,他发现,居民中有许多经历过上山下乡,对种菜这件事情有独钟。于是,重新打造两个菜园的想法应运而生了。 在打造的过程中,张寒韵也没忘了寻找社区单位的技术支持。他找到光明食品,邀请了曾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顾大国,以及他的团队来对蔬菜种植进行指导。目前,经过专业指导,常熟路363弄18号的菜园子里种植了豆角、鸡毛菜和葡萄,363弄13号的菜园子里种植了香草、薄荷、迷迭香和紫藤花等。 未来,张寒韵还有许多计划。待蔬菜成熟时,他计划做一个厨艺展示活动,把这些美味送给社区里的孤老们,他还想开辟几个区域,让社区单位或居民来认领,他发现有些年轻人喜欢去郊外摘摘桃子、草莓,体会田园生活,那就可以让他们在自家门前实现愿望了。 18号的菜园子环境更胜一筹,他想把它留给社区里的格林新蕾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作为一个学习园地,让小朋友们在这里学学蔬菜种植、香料研磨等,菜地里学来的知识一定比书本上的更生动。 他还有一些期待。他说,如果有一台湿垃圾处理器,能把居民丢进垃圾桶的湿垃圾直接变成肥料,再用于菜园子的施肥,岂不完美?可是,这样的肥料是否安全可靠呢?张寒韵都想好了:“我们有光明食品的技术团队,让他们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肥料是否可以使用。” 蔬菜刚刚种下,静待丰收,未来可期。 助人,快乐多多 这么能“折腾”的张寒韵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他根正苗红,19岁就入党,他经历丰富,当过炮兵的他从一名社工起家,成长为人人夸的“小巷总理”。 张寒韵19岁时,积极参军,在南京军区某部炮兵团当了两年义务兵,服役地点在徐州。在部队,他装过近两米长的火箭炮,在坟堆聚集的山上参加野训,最长一次连着三天没睡觉……而让他最为津津乐道的则是,因为当兵前学的是汽车专业,在当兵第一年,他就因自己的修车特长在一次修汽车比武活动中,率领团队获得了全师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也因此被评为那一年度的优秀士兵。不久后,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光荣入党,那一年,义务兵只有两个入党名额。 结束了义务兵生涯,回到上海后,张寒韵读完了大学。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普陀区阳光青少年中心当了一名社工,他的工作职责就是关护辖区内未满18岁未正常就业、就学的青少年。 在这段不长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位关护对象让张寒韵印象深刻。这位关护对象是个初中女生,她的父亲和爷爷都已经去世,母亲也离家出走了,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在父亲去世后,她得了抑郁症,由于不肯吃药,她又有了厌学情绪,所以当时她辍学在家,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少年。 张寒韵等社工介入后,先是辗转找到了她那已经回老家的母亲,发现她母亲已再婚并有了孩子,感到她母亲已不可能再回上海履行监护义务。接着,几位社工都对女生进行了心理辅导,但收效甚微,关护工作好似陷入了瓶颈。 就在此时,女生的奶奶买菜时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骨折,因为经济困难没有选择手术,便在家静养。考虑到这个家中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奶奶,虽然路途有些遥远,但张寒韵等社工一起排了个班轮流看护奶奶。此后,在居委干部和张寒韵等人的捐款下,他们为奶奶筹到了一笔手术费,让她进行了股骨更换的手术。经历了这一切的奶奶十分感动,也有点担心未来的生活,术后的她把孙女叫到床前,让几位社工一起做了个见证,立了份“口头遗嘱”,对孙女说了许多掏心掏肺的话。 张寒韵感到,大家的付出和奶奶的话让女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久后,她重返学校,还在中考时考上了一所中职,学习护理专业。课余时间,她还在居住地所在的居委会和阳光中心所在的居委会参加了志愿者活动,给社区老人量血压等,发挥了自己的护理技能。与此同时,她和这些帮助过她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成了好朋友,经常来看望大家。 过程是艰辛的,结局是圆满的,做青少年社工的经历让张寒韵感到,帮助一个人,并让误入歧途的人走上正道,产生转变,自己是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的。这份快乐,让张寒韵产生了帮助更多人的想法。 2013年,他考入了静安寺街道,在四明居委会当了一名社工。四明居民区当时的党总支书记是以严格著称的黄玉玲,她创办的“民情日记工作法”奠定了她在小巷总理中“领头雁”的地位。跟着这样一位“老法师”工作,张寒韵最初的经历是,“我太委屈了。” 张寒韵在四明居委会刚上了两天班,这天中午,他在午休时间和同事一起打羽毛球。没想到,黄书记把他叫过来说,你工作做完了没有,接着,黄书记又结合工作严厉教育了张寒韵一番,说着说着,张寒韵都要哭出来了,他心里想的是,黄书记也太严格了,我这才刚来上班,午休时间打个球都要被教育。但他转念一想,黄书记说得都是对的,我跟着这样的好书记工作,自己成长得要更快才行。 那时候,张寒韵就坐在黄书记对面上班,他感到,“我每天看着黄书记怎么接待居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居民区有一些维权意识特别强的居民总是会来找居委会,一开始,大家看到这些人巴不得躲开,黄书记则是迎难而上,接待了他们,还让他们满意而归。黄书记对张寒韵说:“面对困难,躲是躲不掉的,我们要把居民当做我们工作的监督员,要把他的意见变成我们工作中的动力。” 2016年,张寒韵来到景华居民区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2018年,担任书记至今。当时,他是静安寺街道最年轻的一位居民区书记。在景华上任后,他一直拿黄书记的话鞭策自己,他还感到,黄书记说的,让他看待社区工作的眼光都不同了。在面对居民的各种意见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推诿扯皮,而是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并给予充分肯定,而在这些居民再次寻求帮助时,他不是带着成见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不计前嫌地帮助他们。 1986年生的张寒韵尚且年轻,小巷总理的故事还在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