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文 吴佳逸(现任记者)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我的新闻梦在社区晨报社延续,接手的这份报纸便是《静安寺社区晨报》。我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就在静安寺辖区内,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曾是这里的居民,这里的每一条马路小巷于我都是怀旧!

毕竟时光过去了十多年,当我再次踏上静安寺辖区,旧日光影与脚下足迹交叠,一时让人恍惚。我上学那会儿,协和城里开着一家乐购,也是周边几公里内唯一的大卖场了,几乎每周日晚上,我都要去采购一些日用品,和室友或者是父母,再提着袋子走回延安西路上的学生公寓楼,生活的气息就这样定格在心里。

我还曾是静安小亭的常客,二十岁上下的年纪,和姐妹淘一起逛小亭里的一家家店,买鞋子衣服,也买海报贴纸,贴在宿舍里的桌上、墙上……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食物。静安小亭有一家麻辣烫,它可比现在的网红店火多了。后来,静安小亭拆了,这块地方盖起了晶品商场,这家麻辣烫搬去附近的商务楼开了一阵,不知现在去了哪里?

写给过去的篇幅好似太多了,但这正是我与这个社区独一无二的连接。在离开这里十多年之后,我换了一个身份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在这张小小的报纸上,记录下这个社区新的变化。

我采访愚谷邨居民时,他们打开一本纪念册,上面有作家王安忆的题字:市井福地。作为一个新闻人,这片市井福地的确激动人心。

《静安寺社区晨报》办到100期,“社区”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我不但走街串巷,采访社区居民社区事,也采访了不少静安寺商圈里的新鲜事和有趣人。

今年,《静安寺社区晨报》开辟了“追梦伊人”专版,聚焦静安寺商圈中的女性精英白领,这些人中,有曾做过境外旅行团领队的书店店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便是她的最好写照;也有在静安寺商圈奋斗了15年的4A公司总监,近几年她甚至把家都搬来了静安寺社区,她也是“静安寺”最好的代言人了吧。还有一位厨艺培训学校的合伙人,在这里工作、创业十几年的她曾因高昂的房租而想过放弃,另寻他处创业,是街道的负责人一次次来挽留,用诚意打动了他们,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度过了财务危机,留在了静安寺商圈,听到这里,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所谓“高岛屋被商务委挽留下来”不是噱头,这样的故事真实发生在上海的许多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也会感恩,也会反哺,这本就是互相成就的。

每次采“伊人”我都超期待,不仅因为,要在化妆和拍摄的间隙采访她们,让我有一种做娱记的即视感,还因为,期待这一场酣畅的对谈,早就超越了小小社区本身,透过她们,我仿佛能看到整个世界。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