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荩薇 位于常熟路113弄23号的静安寺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目前已正式开门复工,维修家电、维修钟表、修补衣物、修锁配钥……生活服务中心“藏龙卧虎”,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周全的服务。提供便民服务的师傅们个个都“身怀绝技”,本期记者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部分师傅进行了专访,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便民服务23年 无偿为孤老修理家电 焦文军是静安寺街道引入的第一批驻点维修技术人才,从1997年开始就正式在街道服务中心为居民们维修家电,至今已有23年。焦文军不仅维修技术高超,而且价格合理,维修费、材料费比市场至少便宜三分之一,空调、电视机、微波炉、DVD、电水壶等大大小小的家电,他都能维修。提供便民服务的这23年来,焦文军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对静安寺街道辖区内的独居老人、孤老以及80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免除人工费和上门费,只收取材料费。 焦文军在从事社区服务前,曾辗转几个工厂学习维修手艺,后进入中央商场从事电器维修工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邀参加了愚园路四明居委会组织的便民服务活动,为那里的居民们提供家电维修服务。这一契机使得焦文军开始接触便民服务,加之居民们和街道工作人员都对这位焦师傅维修的手艺赞不绝口,双方一拍即合,他便正式地加入了社区便民服务人员的队伍。 多年来,焦文军和辖区内的老人们都已经十分熟悉,他对老人的热心肠也体现在方方面面,除了不收取上门费、人工费之外,对于维修用到的一些便宜的小零件,他也时常自掏腰包为老人进行修理。老人们往往比较怀旧,有些损坏的旧录音机、电视机舍不得丢弃,都来找焦文军进行修理,焦文军也十分理解老人们对旧物的留恋之情,有一些坏掉的零件现在都已经停产了,他仍然去二手市场或托朋友帮老人们购买,尽力修好老人们的心爱之物。焦文军以真诚之心对待老人,辖区内的老人们自然对他也十分信任,家中电灯坏了也会第一时间找到他帮忙。焦文军还曾陪同长乐路920弄的一位老人前往街道办事,他说:“老年人对我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才会找我陪同,我只要有空闲时间都会尽力帮助他们。” 近来气温不断攀升,冰箱、空调一旦损坏,便影响日常生活。于是夏天变成了焦文军最忙碌的季节,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20户居民,最少一天也不少于10户,常常一工作就是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而对于辖区内的老人,特别是孤老,焦师傅更是随时待命,他考虑到老人们的身体本来就虚弱,夏天天气闷热,若是没有空调老人们很容易感到不适发生意外,因此不论多晚,只要老人有需求他都会立刻上门提供修理服务。 除了居民区,辖区内的孙克仁福利院也常常能看到焦文军的身影,他承包了福利院的电器维修,也和那里的老人成为了朋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焦文军对老年人的关心照顾使得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每个月他都会收到十几封来自居民们的感谢信,信虽来自不同的人家,但传达的都是受助的老人们对焦师傅热心肠的赞美和感谢。 心灵手巧改衣物 旧衣也当“艺术品” 已经破洞的纯棉短袖需要改短一些,将衣服的下摆裁剪下来一部分,再将剪下来的部分用镊子小心地拆出几根线,把线熨烫直后用来缝合衣服新的下摆……这是记者见到朱建菁时她正在做的工作,这件衣服是朱建菁的老顾客委托她改制的,大家认可朱阿姨的手艺,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朱阿姨的名声也在居民区中打响了。 虽然用普通的线也能将下摆缝制好,但由于这件衣服颜色比较特殊,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线,将原本衣服上的线拆下来缝制才能做到完全的“原汁原味”。朱建菁介绍,前来修补衣服的一般以老年人居多,衣服不合身需要改大小,调整裤子的长短,以及居民穿着舒服的衣服破洞了需要缝补,这些都是她的拿手好戏。不仅要将衣服按照居民的要求改好,更是在针法、颜色、款式上都力求符合衣服的原貌,哪怕一针一线都极为讲究,这才使得朱建菁的手艺在居民中有口皆碑。 朱建菁自1975年开始就一直从事服装修补行业,退休后在社区服务也有近十年的时间,对于换拉链、修剪衣物等工作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朱建菁心灵手巧,工作中仔细认真,处处为居民考虑,在缝补衣物时都抱着“较真”的精神,力求完美。 朱建菁曾为一位酷爱买裤子的海归改过裤子,“她一次带来了将近十条裤子,是我在国内没有见过的缝制方法,而且每一条裤子裤脚的缝制方法都不一样,十分精致。”朱建菁回忆道,“我当时只能一边拆裤脚一边记住他的走线和缝制方法,在改完长度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裤脚缝起来。”就这样,每一条裤子都一边拆一边学,朱阿姨最终帮这位居民改制了近十条裤子。 但如此擅长针线活的朱建菁却并没有正经学习过缝补衣服的技巧,有如今这般的好手艺全靠自己的兴趣和摸索。朱建菁年轻时不常出门,就爱在家里研究绣花,为家人缝制棉鞋。后来朱建菁所居住的小区里为居民缝补衣服的师傅身体欠佳,无法再继续服务,便将这个工作托付给了朱建菁。朱建菁当时只会一些简单的针线,完全没有接触过缝补衣物这一块,但受人之托加上本身对针线活有浓厚的兴趣,便接过了这个活计,自此便开始了自己的“缝补生涯”。 在静安寺街道服务中心工作了8年的朱建菁,本着对居民尽责尽心的服务理念,也凭借着自己对针线活的热爱和钻研,在居民区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但凡是找朱阿姨缝补过衣物的人都赞叹朱阿姨的手艺,她对待每一件普通老旧的衣服都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一般细心。朱建菁笑着说道:“虽然我有这个手艺,但家里人知道我忙,很少会让我帮他们改衣服,我帮助了那么多人缝补衣服,但我家的老公、儿子还穿着几件不合身的衣服呢!” 修补羊毛衫需求大 自学技能来服务 专门修补羊毛衫的朱玉珍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着不同种类、不同粗细的毛线,颜色共有近百种。一旦有居民送来损坏的羊毛衫,朱玉珍都要拿出她的“百宝袋”,比对着找出一个最贴近的颜色开始修补。 一件黑色毛线钩织的披肩,朱玉珍用手一摸便能判断其材质。修补毛衣的难度在于,市面上的毛衣编织针法、花样千奇百怪:有走针极其密的、有刻意设计成镂空的、有复杂花纹的……朱玉珍在修补时要学习毛衣原本花纹的编织手法,做到还原。朱玉珍表示:“简单的破洞半小时就能补好,要是遇见严重的漏针那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了。” 朱玉珍从八年前开始从事老年服装相关的工作,起初也是为了让老年人有地方能买到合适、喜欢的衣服,后来渐渐听越来越多的老人们抱怨羊毛衫坏了又无处修补,她便自己琢磨方法帮助老人,这才开始从事修补羊毛衫的工作。因为老人们修补毛衣的需求较大,而每次服务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常常在服务时间结束后一两个小时,朱玉珍还在收取衣物。 有些老人在旁观朱玉珍修补羊毛衫时萌生了织毛衣的兴趣,便提出想要跟着学,朱玉珍便向他们传授一些针法技巧,甚至送给老人们一些羊毛线让他们回家练习。朱玉珍常说,每每老人们拿来一些旧衣物让她缝补时,自己都会被他们的勤俭节约所打动。 提起朱玉珍为老服务的热心肠,她说做这些都是受自己已过世的父母影响。朱阿姨的父母在世时都很喜欢帮助别人,父亲退休后在里弄里担任楼组长,为里弄中的老年人服务,直到80岁仍然在楼组中跑上跑下为助人而奔波。朱玉珍从小受父母言行的耳濡目染,以父母为荣,因此自己也开始从事为老服务,谈到父母她眼眶泛红:“我能将这种不图回报的善良传承下来,就是对我父母最好的孝顺。” 服务他人从来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而是全身心地为他人着想,将自己的小小技能落到实处服务于居民,也能发挥大作用。值得肯定的是,静安寺生活服务中心的师傅们不光个个都“身怀绝技”,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甘于在小事上为居民奉献、为居民着想。一颗螺丝钉,一针一线,联结起的是一个充满热心、富有人情味的“同心家园”。 家住静安寺四十载 老裁缝“屈才”做熨烫 王读章在静安寺街道居住了40年,对这一带有着极深的感情。在当了两年的学徒之后,1987年王读章在静安寺辖区内开了属于自己的裁缝店。平日里王读章以自己的手艺谋生,自从去年生活服务中心开业以来,他每周都抽出时间在中心免费为社区居民熨烫衣物,为人谦和,深受好评。 作为一名“老裁缝”,王读章缝制衣服的手艺是数一数二的。如今上海戏剧学院学服装设计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找他做衣服。许多学生会拿着设计图纸来找王读章,王读章再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用针线缝制为一件成衣。由于技术精湛,王读章很快便在学生中打响了名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大明星。王读章翻开朋友圈向记者展示自己受邀参加上戏服装秀的照片,模特身上一件件风格迥异的服装几乎都是出自王读章之手,学生们纷纷在下面留言,戏称这场服装秀简直就是“王师傅专场”。 虽然有着一手做衣服的绝活,但王读章在生活服务中心干的却是熨烫衣服的小活儿。他每周会将自己的裁缝店关门半天,自带工具来到服务中心为居民服务。真丝、亚麻的衣服容易起皱,王读章只需要15至20分钟的时间就能将一件起皱的衣服恢复平坦顺滑。有居民反映,自己买来的衬衫、大衣洗完后出现缩水的现象。王读章在了解到情况后,就会在熨烫时稍微拉一拉,以减缓缩水的紧绷感。对于王读章的热心和细心,居民们都赞不绝口。 被问到会不会觉得只熨烫衣服有些“大材小用”时,王读章很坦然地对记者说:“服务中心缝补衣服的工作已经有其他的师傅在做,缺少做熨烫衣服的,那么就由我来做。居民缺什么服务,只要我有能力就应该为他们提供。” 便民服务安排表 便民服务 时间 上午 下午 家电维修 周一至周五8:30-11:30 13:30-16:00 钟表维修 周三 - 13:30-15:30 服装修补周一、周四 - 13:30-16:00 衣物熨烫 周二 8:30-11:00 - 干洗收衣 周四 10:00-12:00 - 羊毛衫修补 周五 - 13:30-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