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去崧泽博物馆看百年前静安寺涌泉栏杆实物

静安寺涌泉栏杆

上海跟水关系密切,“上海”的名称里就有水,那么,上海为什么简称“沪”或“申”?吴淞江和黄浦江谁是上海的母亲河?上海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村落发展为港镇、县城乃至都市的?上海的先民又修筑了哪些水利设施?有哪些杰出的治水人物?上海的现代化是如何依托着河流和海洋而蓬勃兴起的?

即日起至8月23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正在举办《水润千载·海上风来——上海水文化展》。

《水润千载·海上风来——上海水文化展》分为“上海水脉”“治水上海”“治水先贤”“水兴上海”四个部分,展出的文物包括丝业会馆的砖刻门额、河南路桥开放纪念牌等。

展品中有一根静安寺沸井栏杆,它是1874年时在静安八景之一“涌泉”上加盖井栏的原物。1862年,英租界越界修筑自泥城浜(今西藏中路)至静安寺的简易马路,因其终点接近静安寺正门南侧的“涌泉”,遂取名涌泉路,又称静安寺路,1945年后改名南京西路。1899年,租界扩张新修马路时,涌泉地下水源被切断,沸腾突涌了近千年的喷泉景观逐渐消失。1960年代南京西路改造时涌泉被彻底填没,拆下的井栏则被博物馆保护、收藏起来,成为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的纪念物。

此次展览是上海历史博物馆2013年推出的“水·城市·人——元代水闸遗址与上海水文化图片展”的修订升级版,精选近50件文物展品,并增补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实体化”的全新面貌与市民见面。原图片展曾在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多家中小学及社区街道流动巡展,将历史主题展办到老百姓家门口,广受好评。

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使观众透过上海与水激荡六千年的故事,体悟这座城市的江南文化之源、海派文化之脉。(新闻晨报)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