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荩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当普查员遇上外籍人员,语言不通成了最为头疼的事情。近期,静安寺的海园居民区诞生了一支“人普翻译员小队”,仅用6天时间便协助普查员完成了220多名外籍人员的登记。 普查突遇难题求助社区青年 位于常熟路8号的酒店式公寓让海园居委的普查员们犯了难,由于特殊的房屋性质,公寓内接近三分之二的居住者都是外籍人士,语言不通成了横在普查工作面前的一道跨不过的坎。 “人口普查的工作本身就较为繁琐,要落实到每户每人,现在又碰上语言沟通障碍,工作开展十分困难。”海园居民区书记张红芬向记者介绍起常熟路8号的特殊之处。在遇到这一问题的初期,张红芬立马和街道其他居民区书记交流经验。她发现,其他居民区普查员虽然也存在与外籍人士语言沟通障碍问题,但大多正常小区都属于“中外混住”,且邻里之间较为熟悉,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找会英文的中国邻居帮忙解释一下,工作进行得也还算顺利。但位于海园的酒店式公寓外籍人士占比高不说,居住的人流相对没有普通小区稳定,大家平日里走动也不多,因此靠邻里帮忙这一经验也就无法借鉴。 于是,普查员们只好尝试最老套的办法——翻译软件,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普查员上门时,往往还没来得及使用翻译软件交代清楚来意,就被拒之门外。闭门羹吃多了,张红芬便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有人敲门来索要我的个人信息,还解释不清原因,我一定也不会理睬的。”问题还是出在沟通上,普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还得请懂英语的翻译协助。在明确这一目标后,张红芬便开始着手寻找社区资源。 今年年初,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居委会对社区内国外留学人员的情况作了详细了解,张红芬立马就想到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从有留学经历的青年中挑选志愿者。考虑到公寓内外籍人士的组成情况,最终锁定了三位社区青年,他们分别从英国、澳洲以及日本学成归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红芬拨通了三位青年的电话,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三位志愿者一口答应,并表示愿意尽量调整自己的时间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担当志愿翻译青年反哺社区 志愿者小杨曾经是一名澳洲留学生,自高中起就出国读书,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强,现已回国参加工作。在今年疫情期间,他曾收到海园居委会送来的防疫爱心侨包,这让他切身感受到了来自社区的温暖。当被问到为何愿意担任“人普翻译员”时,小杨对记者说:“平时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这次可以有这个机会来回馈社区,我自己也很开心。” 就这样,这支海园人普翻译员小队“集结”完毕。三位青年志愿者平日里都有各自的工作,他们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在海园居委会普查员的带领下,驻守在常熟路8号酒店式公寓的大厅内,协助普查员与居民沟通,完成普查工作。 小杨告诉记者,这几个周末以来,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他和其他两位小伙伴都推掉了周末的聚会、活动,一门心思扑在普查工作上,“有一次工作上的事情比较急,周末回公司加了半天的班,结束之后又立马赶回来了,怕这边人手不够忙不过来。” 一天要和数名外籍人员沟通;遇到有居民不理解的情况要耐心解释;就连中午吃饭也是三位志愿者错开时间轮流回家……志愿者们的投入,让全程陪同的张红芬十分感动:“一次有位居民外出有事,要晚上十点才能回来,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也一直等着,大家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一切都是以居民的时间为准。” 终于,经过三周双休日的忙碌后,志愿者和普查员们合力完成了常熟路8号的人口普查工作,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青年平日参与社区治理的机会不多,和社区的联系也不那么频繁。但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在社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选择站出来发挥自己的能力回馈社区。平日里社区其他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其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此小杨深有体会:“我的父亲一直热心社区工作,他至今还在担任楼组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也很大,此次志愿活动他们也非常支持。”更多的青年们关心社区事、参与社区事,就能使社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