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华山路303弄,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站

蔡元培故居陈列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章正元

华山路(原海格路)303弄16号是一座英国乡村式花园洋房,周围宁静,环境优雅,这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26岁中进士,两年后被授翰林院编修。1901年来上海任教,翌年组织爱国学社中国教育社,创办爱国女学、《警钟日报》等,提倡民权,宣传革命。1904年在上海组建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留学。辛亥革命后,1912年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建立了我国教育新体制。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思想,延聘主张革新的学者教授,学风为之一变,科学民主的新潮思想应运而生,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胡适曾转述他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蔡元培还倡导留法勤工俭学,推行男女同学,提倡美育。1927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创设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立音乐院。1928年创办国民政府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即国立中央研究院,出任院长,直至去世,历时13年。

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此以前,他不遗余力地营救过遭拘捕的爱国人士和共产党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蔡元培先生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抗日活动,并通过各种途径,竭力促成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在全民抗日运动高涨的形势下,静安寺路(南京西路)的鸿翔时装公司的金鸿翔、金仪翔兄弟在静安寺百乐门舞厅内举办电影明星国货时装表演。参加表演的有胡蝶、阮玲玉、宣景琳等人。这次时装表演,对抵制日货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先生给予鼓励,特意赠予“国货津梁”匾额。因此匾额木质极佳,在“文革”中被烫工翻作案板,才幸免毁坏。

蔡元培于1937年11月27日取道香港去昆明继续开展中央研究院工作,因体质虚弱而留港医治养病。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逝世。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驰电致唁,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安葬在香港薄扶林道华人公墓,墓碑题“蔡孑民先生之墓”,由叶恭绰书写。

上海是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活动基地,其一生中有16年的时间生活与工作在上海,且大部分时间住在静安区域内,几处住房都是租赁的。蔡元培先生最早的寓所是在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早期许多革命活动都是在登贤里展开的。以后分别住过泥城桥福源里、武定路鸿庆里833号、升平街243号、极司非尔路(今万航渡路)49号、静安寺路(南京西路)1025弄54号等,其中愚园路884号居住时间最长。“八一三”淞沪抗战后,考虑到蔡元培的安全,于是在各方面的帮助下,1937年10月29日迁居到法租界海格路175号(今华山路303弄16号),这是蔡元培先生生前租赁的仅住28天的最后一处寓所,亦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旧居。这是一幢英式的三层三开间英国乡村式住宅花园小洋房,建筑占地约190平方米,建筑面积526平方米。建筑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花园面积671平方米,有一大片草坪。在此居住期间,蔡元培11月2日,与交大、浙江等大学校长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日本对华侵略;11月5日领衔全国各大学校长102人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抗议日本破坏中国文教机构的暴行。

蔡元培先生的旧居现仍为其后代居住,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面貌。1984年11月,被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9月10日,上海各界人士在静安公园举行蔡元培雕像奠基典礼,使人们能瞻仰到现代知识界卓越前驱的光彩。2000年12月8日,蔡元培旧居陈列馆设在底层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还展示了蔡元培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行李箱以及手稿、书籍、信件、相片等遗物。与其他陈列馆相比,最可贵的是这里展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原物。2008 年1月11日,在蔡元塔先生诞展140周年时,蔡元培旧居三楼经过整修恢复了蔡元培生前居住时的原样,增设了实物馆。(选自《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