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读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宣景琳旧居

瑞芝村建筑
宣景琳

[静安寺街道·历史瞬间]

优秀历史建筑及景观人文是上海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沧桑,承载厚重。近年来,静安寺街道高度重视优秀历史建筑及景观人文的保护和利用,邀请专业人士对社区各处走访探寻,查找历史文献资料,收集珍贵图片档案,现场拍摄建筑实景。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每期摘选辖区内历史建筑进行连载,向社会读者们展示静安寺街道辖区内建筑与历来居民生活的风采。

宣景琳(1907-1992),中国默片(无声电影)鼎盛时期的电影明星。她原住南阳路铜仁路口的联华公寓,1965年迁至胶州路148弄(瑞芝村)3号寓居。

宣景琳旧居为一栋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毗连式花园式里弄,该住宅为“新式里弄”,二层楼,打蜡地板、钢窗、带有煤气、抽水马桶、浴缸,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相当于现今的“连体别墅”。门前筑有低矮围墙,从小铁门进入,有一个不大的庭院,曾种植主人喜爱的花草和饲养名贵的金鱼。从建筑风格来看,这种房屋特点注意把精巧纤细的装饰表现在门窗周围,门窗的局部以及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呈多种几何图案,起到独特的装饰效果。屋顶采用四坡顶平缓的筒瓦顶,南面设敞廊或阳台,适合上海的气候条件。

当时,宣景琳与其丈夫居住二楼西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床靠北墙,朝南的四扇钢窗使房间采光充足,靠窗有一张狭长的琴桌,转角处有一张小圆桌,左右有两只单人沙发,大橱靠西墙,靠东墙放有一只老式梳妆台,另有一只精致的小茶几,上置茶花和杜鹃。两个女儿住在东面的房间。

宣景琳1925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真假千金》等影片。1931年为天一影片公司主演有声片《歌场春色》。她与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一起被评为上海滩1926年四大女明星。解放后她进入“上影剧团”即上海电影制片厂,息影十年的宣景琳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家》《长虹号起义》《三八河边》《家庭问题》等片。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艺人,她艺龄最长、寿命也最长。

1987年,宣景琳80寿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秦怡、舒适、刘琼等著名演员前往瑞芝衬向她祝寿,还送了一块“电影前辈”的匾额,宣景琳欢喜地把它挂在梳妆台上面的墙上。两代电影演员欢聚一堂,拍照留念,煞是热闹。此外,在“电影前辈”匾额旁,还挂着一张50年代初宣景琳赴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时与周恩来、邓颖超的合影。每当她抬头看到这些,总会想起许多温馨的往事……

1989年初,“电影皇后”胡蝶在加拿大去世。宣景琳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口述文章《忆胡蝶》,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胡蝶的深深怀念之情。她俩曾在《姐妹花》中有过合作。《姐妹花》描写了生长在不同社会环境里的一对孪生姐妹不同的遭遇,由胡蝶饰姐姐大宝和妹妹小宝,宣景琳饰母亲,影片播映后取得很大成功。

宣景琳的最后岁月就是在瑞芝村度过的,寓居27年。她祖籍苏州,1907年岀生在上海一个贫寒的家庭。由于早年过着清贫的生活,宣景琳素来勤俭朴素,为人随和。她常喜欢与周围邻居聊谈,谈谈自己当年演戏的故事。她特别喜欢猫,闲来无事,与猫咪逗乐,五只猫咪给她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为此,当年上海滩小报老前辈汤笔花先生在报上介绍宣景琳近况时,特别提到宣景琳喜爱猫。平时,去看望她的大多是电影圈的朋友。1992年1月,宣景琳在寓所病故,享年86岁。

如今,她的卧室巳作了改建,南北分隔。尽管当年的旧貌已不复存在,但在她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可以看到宣景琳曾喂养过的猫咪。(选自《静安·时光回眸·仍在》)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静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