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不仅能保护个人,也有助于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接种新冠疫苗的这些误区,你一定要知道。 观察期半年≠保护期半年 本市目前在用的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这两种疫苗。 关于灭活疫苗的保护时间,追溯到最早提出6个月保护时间的时候,是在去年,当时距离疫苗研发成功和试验也就半年多,只观察到了6个月的抗体水平,所以当时的说法是“有效期至少6个月”。 以6个月为限的提法,是为了满足WHO和中国药品审评中心对疫苗保护持久性的基本要求:至少提供6个月的保护。事实上,截至目前已经获得9个多月的抗体检测数据,显示抗体仍有一定水平,后面还会继续监测以进一步观察抗体的维持时间。 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的观察期已经超过6个月,根据此前陈薇院士对采用同种腺病毒载体技术的埃博拉疫苗所做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接种两年之后仍具有足够的保护力。 病毒特性也与疫苗效果有关,比如麻疹病毒非常老实安分,接种疫苗十几年后仍有效,无须再接种;而流感病毒毒株变异频繁,去年打的疫苗今年可能就没用了,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种。随着对病毒和疫苗的认识不断深入,更多疫苗使用数据的更新以及不同时期的防控需求,可能会有相应的免疫策略的调整。 一针二针三针 新冠疫苗区别你知道么 一针二针三针疫苗有何不同?疫苗针剂的不同,取决于它的原理和技术路线。 接种1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2针:灭活疫苗。首剂与第2剂的接种间隔要在3周及以上,第2剂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尽早完成。接种3针:重组亚单位疫苗。首剂和第2剂、第2剂和第3剂的接种间隔建议在4周及以上;第2剂尽量在首剂接种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首剂接种后6个月内完成。 虽然三类疫苗在生产工艺、免疫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我国所有正在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都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严格的审查程序。临床试验结果和当前接种监测数据都显示,这些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全程接种后都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都可以放心接种。 急需接种的人,特别是要到高感染风险地区工作的人,也包括需要尽快到疾病正在流行的国家去的人,他们需要尽快获得免疫保护,因此,他们最好选择接种针次少的,比如说一针就可以完成接种的疫苗,接种之后,大概15天可以产生免疫保护。除此之外,选择何种疫苗差别并不大,任何一种接种点提供的疫苗都可以接种。 疫苗混打一般发生在同类同条技术路线的疫苗间,原则上建议用同个企业同一种技术路线的产品来完成接种,如果没有同一个企业、同一种技术路线的产品来供应,建议用同种技术路线的产品来替代。 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个体不感染 所谓免疫屏障,是指当大多数人都获得免疫疾病的能力时,他们就像组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围墙,使得疾病很难在人群中扩散,无法对人群造成太大影响。按照新冠病毒传播系数计算,一般需要70%-80%的人接种疫苗,才可以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如果大家都想做被保护的20%-30%,那么谁来做70%-80%?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不会广泛传播,并不代表个体不会感染。如图所示,①代表没有建立免疫屏障的情况,一旦有1个人感染就可能传给很多人;②代表已经建立了免疫屏障,如果接种过疫苗的人碰到病毒,他一般不会感染得病,也就不会传染给其他人;③代表已经建立了免疫屏障,但这次很不幸,是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碰到病毒,那他很有可能就会生病,但他不会传染给周围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病毒不长眼,不会专门挑已经打过疫苗的人,如果正好碰上没打疫苗的你,就算你周围99.99%的人为你建立了免疫屏障,你还是会中招。 打疫苗后各种不舒服都是疫苗惹的祸么? 疫苗接种过程中,如果受种者正好处在一个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的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我们称之为偶合症(偶合反应)。比如接种后出现伤风感冒、血压升高等。 大家接种疫苗后如出现不适症状,不要总是把锅扣在疫苗身上,及时就医,医生会帮大家作出准确判断并妥善治疗。(上海疾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