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户居民告别“手拎马桶” “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进入攻坚战

居民区开展“一平方马桶”征询会
改造后焕然一新的“一平方米”卫生间
“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现场

□记者 丁皓

4月2日那天,对于海防村居民区89岁高龄的邓老太一家来说,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当天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看着刚刚安装好的崭新抽水马桶,区委书记陆晓栋亲切地向老人询问:“一切还习惯吧?”老人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连声说:“感谢政府对我这个老太太的关怀!”

“手拎了这么多年的马桶,没想到这样简陋狭窄的空间里还能‘变’出个现代化卫生间。”习惯了每天清晨从二楼把马桶拎下来的日子,突然有了抽水马桶,老人的女儿还有些不适应。想想拎着马桶还从楼梯上摔倒过,一时感慨万千。这一天,陆晓栋还察看了海防村居民区另外两户居民,一户正在进行改造,另一户急需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这一天距离江宁路街道“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动员会刚刚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9个居民区共580个待改造直管公房已顺利完成100户手拎马桶的项目改造。作为占有总数五分之一的海防居委会也已完成了16户人家的改造,邓老太家就是其中之一。

负责此项目的街道管理办工作人员周鹏飞对记者表示,目前马桶项目的改造已进入到攻坚战期间,“能安装的都已经按计划逐步安装了,剩余者当中大部分是不具备安装条件的,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进行安装。”

“一平方米”改造一片区一方案

记者了解到,“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启动前,江宁辖区内共有“手拎马桶”1265户。2017年以来,街道与区房管局、置业集团通力合作,在两年内完成了672户的改造工作,2019年的目标是要完成剩余593户的改造工作,其中包括580户直管公房和13户私房,分布在9个居民区的16个零星地块中。目前已经完成改造100户。

今年静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年底基本消除手拎马桶”的目标,江宁路街道也明确将“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列为2019年街道重点实事项目,并在年初的社代会上向居民代表做出承诺,全力推进完成。记者在江宁一平方工程统计表中看到,整个数据极为细致,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可实施改造和难以实施改造统计中,细分了有意愿、已签约和无部位改造、居民矛盾、自愿放弃等类别。这些数据的统计离不开街道及居民区干部的努力。他们多次逐户走访,摸清硬件条件,了解居民诉求,建立了“一户一档”,并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目前未实施改造的493户中,有意愿并具备改造条件有257户,难以实施改造的有201户,店面和非居住的有35户。

“我们采取的主要是落实责任,建立协调推进机制”,街道管理办周鹏飞对记者表示,今年年初,街道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管理办、平安办、自治办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的“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领导小组,相关办公室和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具体实施,各司其职,全力推进。另外,街道每周更新“一户一档”,每两周会同区房管局、置业集团、施工单位召开一次协调推进会,及时沟通情况,研究会商改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形成工作方案,并深入居民区开展群众工作,加强动员和引导。

从统计数据中来看,593户“手拎马桶”主要集中在三乐、众乐、海防三个居民区,占到总数的75%。为此,街道制定了“一片区一方案”,有重点地推进工作。其中,三乐里居民区出租比例高,租客配合度低,房屋面积小。街道充分发挥街道“老书记工作室”的作用,组成工作团队,按片区逐一开展宣传和劝导工作。“198户的数量,我们占比最多,目前已经完成了36户的改造,最难的还是邻里矛盾导致不容易达成一致”,三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惠标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当然,即便自愿放弃的49户人家,我们也会积极做工作,促使他们进行改造”。

其他居民区也是一样,这些年代久远的直管老公房性质大都相同。比如众乐里居民区虽然居民改造意愿强烈,但局限于小区硬件条件较差,污水管道需整体重排,施工难度较大;海防居民区房屋密度大、面积小,管道无出口,难以实施改造。街道因地制宜,会同居民区一方面加强居民的疏导工作,另一方面会同房管局、置业集团根据小区实际,做好技术攻关,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改造需求,并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加长管道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确实考验我们的技术攻关,所改造的房间很多都是8平米,空间太小。”海防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坚谈起小区内其中一户的改造,印象十分深刻,“除了一张床,就是一个床头柜,最后马桶安装在床头柜的位置,可见,技术改造有多难”。加强技术攻关突破硬件局限

房屋面积小,管道无出路,政策存在瓶颈。这三点成为了目前项目继续实施改造的拦路虎。记者了解到,目前待改造的家庭平均居住面积为16平方米,其中8平方米以下的65户。设计、施工难度大。部分房屋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排污无出口。而根据政策规定,不允许在公用部位或违章搭建房屋中进行卫生间改造,部分难以实施的居民家庭不得不选择放弃改造。

如何完成剩余“手拎马桶”的改造?周鹏飞对记者表示,首先就是要加强技术攻坚,突破硬件局限。下一步重点对没有安装条件,难以实施的居民家庭,继续寻医问药,拓展思路,集中进行技术攻关。探索在符合政策要求、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在小区中建立公用厕所、使用生化降解马桶等方式,破解技术难题。

除了技术攻关,加大宣传引导和矛盾化解力度,最大限度争取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很关键的一方面。施惠标对记者表示,目前安装马桶受阻很大一部分是由邻里矛盾产生,或者是居民本身并不支持,“可以进行马桶改造的空间,有的居民长期以来都堆满了杂物,就是不愿意改造”。这就需要居民区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党员骨干力量广泛发动,形成共识,并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积极搭建平台,协调化解居民矛盾,引导有意愿进行改造的居民,尽早启动施工。

另外,示范带动效应也很重要。江宁路街道的思路是在每个小区改造一个“样板房”,让更多居民看到“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实效,在居民区形成相互宣传、相互促动的局面。同时,街道打算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的完成情况纳入居民区干部的年终考核体系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对推进快、完成好的小区,给予楼组长、党员骨干和居民积极分子以一定奖励,形成居民区间“比学赶超”的氛围。

“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已经进入到最难啃的硬骨头阶段,如要彻底实现在2019年消灭“手拎马桶”需要多方的努力。目前,街道在政策上充分依靠区房管局,在技术上充分依靠置业集团,不断健全多方调处机制,发挥街道“老书记工作室”的作用,邀请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退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深入到相关居民区坐镇协调,合力攻坚。“在时间节点上,我们的目标是6月份前完成50%”,周鹏飞表示,通过完成户数的增多扩大面上影响力,并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和家庭矛盾调处力度,影响带动更多的居民尽早启动改造,争取在11月底前基本完成所有593户家庭的“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

江宁辖区“手拎马桶”的彻底消灭,有望在2019年就能实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江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