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纪强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江宁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举办了“我为祖国点赞”有奖征文活动。活动受到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的作品102篇,其中学生作品36篇,经过专家评委评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及提名奖。本刊将陆续刊登获奖作品,本期登出的是一等奖《肚里肚外70年》。 在过去的日子里,听见的最平常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事。此话虽然有点偏颇,但也反映出基层老百姓的心态。衣食住行,摆在首位的自然是“食”。 碗如人生,人生如碗。衣食足而民无忧,民为本,粮为基。重视粮这个根本,党和政府经过70年的努力,也实实在在的落到实处。 从吃喝上描绘一下山乡巨变,值得书写。倘若没有亲身经历,我是难以写出真切感受的。过上了好日子,端起饭碗感激党的好政策,我们是生发了诸多感慨。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我有15年的农村生活经历。对民以“食”为天刻骨铭心。一个“食”字后面是一篇大文章,“食”这一路的进步,是共和国的发展史。 衣食住行,是人离不开的生活条件。建国70年的巨大成就,食文化也是值得写的。用碗来衡量衣食住行的巨变,我想最有发言权。碗中有饭,心不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在吃饱喝足这个低层次上了。 在过去的日子里,嘴巴馋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往昔你说哪个孩子不馋呢?饕餮、下面、不看眼色,这样的词语形容我们那个缺少吃喝的年代,对吃的热望是最贴切的。 盼望好吃的,有点望眼欲穿,也可以用“望穿秋水”这样的词来比拟。母亲经历过漫长的缺吃少穿的日子,经历过1960年的大灾荒,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一直延续到今日。要饭的经历,让她老人家如今还感慨。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人的观念是期盼好吃的。好吃的,这种概念与范围,只是局限于细粮、肉食等。一日三餐,油性惨淡。平时的日子里,吃的最多的是粗粮。票证年代,割肉用肉票,买布用布票,买煤炭用炭票,就连打油要用油票。1982年,我还骑着自行车跟着秀三爷爷去公社供销社打油,家中7口人,除去父亲在外面上班吃公家饭外,老少六口人,一斤二两豆油,就用一个啤酒瓶子装着,打油时候那个心里乐开花,农人说:像吃了欢喜团一样恣。 自己家每年都喂猪,一年喂猪一个,年底要卖猪,打级,越肥的级别越高。能打上一级的猪,就能卖个好价钱。那一家人的开支就有了着落,盖房子,娶媳妇,都指望这养猪这副业。喂鸡,积攒的鸡蛋,只能赶集换个零花钱,一家人的油盐酱醋都指望这鸡屁股。 糖果是个稀罕物,平时是难得吃的。就日日期盼有人结婚,婚礼上撒糖,我们可以去抢。谁抢的多,最多的也就七八块糖果,大白兔的奶糖是稀罕的。印象中的糖果,多是一分钱两块的糖。 有野菜的季节还算好的,没有油水,也没有肉。割点肥肉炼油,是最常见的。菜很少炒,多是拌。野菜洗好了,母亲会做。开水煮一下,也可以烫一下,葱姜蒜、盐,咸菜丝,一拌,也入味。 一年365天,吃煎饼,喝玉米粥,这样的天数能达到300天。望粮叹息,望眼欲穿,这样的欲望最迫切。 有一日,我馋糖,快要馋死的架势了。很想吃,就央求当家的奶奶,给钱买糖吃。当然是不给,就与奶奶斗气。央求,哭鼻子,耍赖,烦恼的奶奶没办法。就给我一张大团结,让我去村的代销店买糖。当我拿着这张大票去代销店时,干售货员的四姐姐王玉桂如临大敌,三番五次问我,是否偷的家人的钱?陪伴我回家,问了奶奶,明白缘故。糖没买成,你说,你拿张大票去买糖,简直是异想天开。 对块糖的热情依旧不减,这样的爱恋持续了十多年。13岁那年,第一次见到南方的水果——香蕉,在上学的路上,玩伴永军从兜里神秘兮兮的掏出一块香蕉来,对同学效礼说:尝尝,香蕉。效礼轻轻尝了一点,据说那熟透的香蕉如蜜一样。又对我说:纪强,你也尝尝。我第一次见这稀罕物,却没有尝。香蕉的滋味如何,梦中吃了多次。而真正吃到香蕉,那是几年后农转非进城后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