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皓 说起恒德里居民区的一位剪纸达人,大多数居民都能说出她的名字。她擅长折纸和剪纸艺术,其创作的《56个民族》《家和万事兴》等作品曾多次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展览,还曾参与市级展览。她每周给居民上剪纸课,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她,就是侯晓华。 记者第一次见到见到侯晓华,是在江宁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址启用仪式上,她作为十佳社区文化之星上台接受颁奖。第二次在恒德里居民区的活动室中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才得知她已是年过70岁的老人,但一头浓密的黑发,光滑圆润的脸庞,特别是走路昂首挺胸,身体笔直,处处透出与她实际年龄的不符。“我这种走路姿势,还是得益于上中学时老师给我纠正过来的,那时的我有含胸的毛病”,侯晓华微笑地对记者说。 与“纸”结缘 折纸、剪纸是侯晓华退休后才开始接触。“这本来就是我的兴趣爱好”,说起剪纸这件事,侯晓华觉得这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说起如何与折纸结缘,产生兴趣的,侯晓华回忆说,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 1947年出生于山西的侯晓华,在出生几年后,随着上海的解放,跟随父亲来到了上海,父亲是军管会的一员,她跟不少同龄的孩子进入到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中,在福利会的日子,当时也没什么玩具,只有折纸、剪纸这种玩纸的游戏,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她就喜欢上了剪纸,那时候的她每次从福利会回到家里后,都会翻出所有的报纸、草纸,折成小船摆满一地。后来,侯晓华考上了市三女中,这所前身是圣玛利亚女中的百年名校影响了她的人生价值观,也塑造了她坚强的品格。“我现在的很多思想包括走路的姿势都是在那种良好的环境中教育出来的,那时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谈理想、谈人生”。再后来,侯晓华顺利地考入了浙江大学。也许是从小喜欢折纸影响了她的专业选择,她选择了机械系,对机械制图、图纸设计十分感兴趣。“机械专业就像万金油,什么都要学,齿轮、液压……”而这些,对于侯晓华而言,并不觉得枯燥,反而在各种机械的制图、设计中找到了快乐。闲暇时,她也偶尔玩一玩剪纸,这时,她的剪纸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手工技艺其实是跟我的设计专业相通,都要运用到几何学的。”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侯晓华埋头于图纸当中兢兢业业地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设计图纸设计了一辈子,当退休后,发现只有剪纸才是最吸引自己的,而且是成本最小的爱好。 “愉”人“愉”己 侯晓华原先居住在曹家渡社区。2005年搬至江宁路街道的恒德里居民区,从那一年开始,她就组织居民进行剪纸活动,至今已有十几年。目前,每个星期四是她的手工兴趣小组固定的活动日,她都会免费地教居民剪纸。 “对我来说,开心最重要,剪纸本来就是我的兴趣爱好,能够愉人愉己,有何不好”。侯晓华拿出自己最近创作的几幅剪纸作品给记者看。几幅人像剪纸栩栩如生。人物都是侯晓华佩服的人:毛泽东、蔡元培、蔡和森、诺贝尔。“我去了蔡元培故居很多次,十分欣赏他身上的傲骨,在他的人像剪纸下剪了一圈梅花映衬。蔡和森是革命先烈,我在他的人像下设计了一圈小野花,这个灵感来自于静安雕塑公园里的花草”,谈起这些剪纸作品,侯晓华兴致盎然,“这都是我喜欢的作品,其中,我还运用了剪纸中阴阳的手法,真的很好玩,细细品味,又觉得很有含义,这就是剪纸的魅力所在吧。” 侯晓华不仅剪人像,还剪动物,剪花草,剪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每一次剪纸教学活动,她都会针对居民提出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授。重阳节期间,她教大家剪“寿”字,从单独剪“寿”到增加变化,加入寿桃形象,再逐渐增添蝙蝠、铜钱等元素,形成一个代表福、寿、禄含义的剪纸作品。“这叫隐含的‘寿’”。从开始剪二分之一对称、四分之一对称的剪纸到不规则对称剪纸,十几年来,侯晓华对剪纸的热情不减,对社区居民的授课也从未停止过。“专注在图板上,画了一辈子图纸,现在剪纸也是一种延续和情怀。成本最低,还能教居民,老少皆宜!”侯晓华的授课对象从最初的老年群体到年轻人再到小朋友,还组织过社区里的台胞进行剪纸活动。 侯晓华多次对学员们说,一定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创作的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56个民族》就是有一年国庆节期间,她去天安门广场看到了花团锦簇的图案迸发了创作的灵感。 退休不褪色,在社区里发挥余热,传播正能量,侯晓华不仅教剪纸技艺,还不断鼓励身边的人积极健康地生活。社区里曾分配来一名年轻的社工,那年正值兔年,侯晓华剪了一圈兔子的剪纸送给这位大学毕业生,鼓励她一定要不断学习。 “我努力地再过好这10年,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精彩,等到80多岁后就待在家里,尽量不出去了。”侯晓华语气淡然平和,她对人生自有一番理解。除了剪纸,侯晓华也擅长穿珠珠、织毛衣、贴画等,平日里,她也不时给居民做各种指导,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剪纸。 对侯晓华而言,纸看似是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但也是最有感情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