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江宁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家巷弄堂的前生

蒋家巷附近的戈登路巡捕房

文 吴琦幸

想要写一些蒋家巷这条弄堂奇闻异事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个地方沉淀着我太多的记忆,因为它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原型和所思所想,其中很多东西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那种完完整整地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伊始的经历,将来再也不会有了。如果蒋家巷的老人看到,对于其中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能够会意一笑,那么我这个出生在蒋家巷的人就满足了。——吴琦幸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不仅有着一部二十四史,还有着无数的笔记小说、民间传说构成的野史。上海人的家族史和弄堂闲话是这种历史的组成部分。我只是记下生活和成长年代的所见所闻。

蒋家巷的位置

要说蒋家巷的位置,先要说蒋家巷的发音。

当您在用普通话读蒋家巷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总是觉得不对味。用电脑写作的时候,拼音输入的必须是普通话读音,于是蒋家巷变成了“jiang jia xiang”。咦,听起来哪能介陌生?感觉一滴滴都没有了。更古怪的是,这不像是我在讲老家的故事,好像是另外一个地方的事体。这和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已经是天南地北了。

因为从老早直到今朝,蒋家巷的人在读自己弄堂民字的辰光,是从来不读普通闲话的,而是标准的上海闲话,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故事。先说“蒋”,要读成普通话中的“酱”,但是有点浊音,鼻子的余音稍稍还要有一些回响,这才对了。家,则要读成“嘎”,但不是小兵张嘎的嘎字第二声,而是响亮清脆的第四声。巷字的区别可就更大了,应该发成“航”,又不是简单的普通话的第二声,而要完全浊音的航,就是从喉咙的深部多一点共鸣的那种发音。

读准了蒋家巷的发音,我们的话题就可以来到蒋家巷的地点。

蒋家巷位于沪西,今天属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准确的地理范围是早期昌平路422-434号和420-408号两幢六开间连体住宅之间的一条弄堂。2015年,我回到蒋家巷昌平路原址,已看不到曾经的蒋家巷。现在这块地上竖立着巍峨高耸的商品房,称之为东海园小区。从昌平路正门看,已经没有蒋家巷弄堂的半点痕迹。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了原先朱大雄做羌饼的摊位原址,在那里拍了一张照片,蒋家巷的影子没有了,但是在我的心里,它依然鲜活。

昌平路的正门只是它南面的开口,进去之后四通八达。它的北面开口是海防路391弄。如今还留下了半截弄堂和一个用了40多年的小便池。它的东面开口是在江宁路上,现在已经拆光,剩下靠近昌平路的一幢独立的房子是当年中共地下党的文件阅读处。西面开口则是西康路,直通今天西康路昌平路交界的三角花园。另外在昌平路陕西北路也有开口。就是这样一条四通八达的弄堂,圈起了几千户人家。这里面简直是一个小社会、小城市。不过严格说来,还只能算是一个小镇。它是当年沪西的一条响当当的弄堂。

蒋家巷是上海无数弄堂中的一条,它跟其他弄堂的不一样之处是它的四通八达、包罗万象,里面有着全套的生活设施和商业店铺。用“麻雀虽小,五脏齐全”来形容还是很合适的。这个社区颇有点民国范儿,因为它从民国年间的30年代就开始建造起来,随后各方人士搬进这条弄堂,发展成为沪西一大社区。

蒋家巷弄堂里有过一座庙,叫玉皇山庙,庙里有一个道士。所以后来蒋家巷弄堂又有了一个别称,叫玉皇山弄堂。这座庙据说是从杭州的玉皇山福星观分出来的一座道教小庙。但如果是道教的话,那么应该叫观,而不是庙。不过那个时候弄堂里的人也分不清是庙还是观,随口一叫就叫了60年。

蒋家巷又名“大荒场”

蒋家巷的形成与上海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蒋家巷正式成为沪西一条大弄堂之前,这里只是一块远离上海城市中心的荒原。由此这块地方又有了一个别名“大荒场”,后来也成为了蒋家巷外昌平路一带的别名。

我懂事的时候,蒋家巷里的小伙伴要出弄堂到昌平路白相,都跟着老人叫这个地方“到大荒场区白相白相”,这个称呼形象地点出了历史上的荒凉,沉淀着积年的痕迹。周围虽然没有茂盛的农田,却也杂草丛生,空地很多。这么荒凉的地方,却正好在沪西,紧靠法租界。根据两张蒋家巷的旧地图,我看到1939年和1948年的蒋家巷地形及私营企业的状况。1939年,蒋家巷是一条笔直的弄堂,里面除了住宅之外,就是一些荒芜的空地,等待着开发商来建造房子。公安坊倒是有了。我家刚刚搬到这里,在地图上标识出我父亲开的小工厂“振新工业社”。到1948年就大不一样,沿着蒋家巷弄堂走出去,两旁各种作坊林立,小厂很多,最关键的是,有了一大批零售商店、服务行业和饭馆。

当年的昌平路到我们家门口就封住了,不通车,百步之遥的西康路上行使着24路无轨电车,这是法租界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直用到改革开放那年头。后来我到法国去旅游,看到巴黎老街上的电车跟它一模一样。它见证了上海从老式的石库门时代走向高楼大厦林立新时代的历史。

大荒场周围,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民宅,例如历史悠久的姚家本地式建筑,俗称“本地房子”,蒋家住宅宏大而坚固,是另一种风格,都可以说是蒋家巷最老的房子了。那模样与上海郊区的老式民宅差不多,白墙黑瓦,有围墙,从大门走出去,是一个天井,细石砖竖起来密密地铺就的地面。正前方是一个宽广的大客堂,两边则是厢房,住着一家人。天井的左右各有一个偏房。地板离开地面足足半尺来高,走在上面咚咚作响。当时上海地皮潮湿,能够用这种高挑地板的都是结实牢靠的建筑。

蒋家巷发展的历史,就是上海发展的历史。繁华的沪西就是在越界筑路后发展起来的。后来人口密度增加了之后,蒋家巷附近还设立了一个租界巡捕分房,这就是蒋家巷人熟悉的戈登路巡捕房。1949年后成为江宁路派出所。该建筑为红砖外墙,上部四坡红瓦屋顶,整体风格属英式公共建筑。在这所院子里,另外还有一个建筑,圆顶尖头的房子,那是锡克教教堂。

当时在昌平路蒋家巷附近却没有筑路,因为住宅较为零散,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后来也就没有通电车、公共汽车,成为一片法租界、中国人地界、公共租界三不管的地方,这倒形成了蒋家巷独特的文化。1936年蒋家巷正式规划英租界,后英美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

作者简介:吴琦幸,新闻媒体和学术思想的自由研究者。现为王元化学术基金会主席、湖北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京沪鄂等地大学的客座教授。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江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