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皓 12月9日,静安区第二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选终审会圆满结束。经多轮评选,在48个申报项目中,江宁路街道选送的两个项目获得了奖项。其中,“‘我’在家门口做项目”荣获了“静安区第二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 “‘我’在家门口做项目”正是江宁路街道创新式的社区微项目,目前已经持续了3年。3年来,街道总计投入86万余元资助97个微项目,撬动了23万元社会及自治资金。50支社区群众团队9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微项目的舞台,10家社会组织,38家社区单位共同助力,累计受益15600余人次。 3年微项目每年都有新变化 3年来,记者与社区的居民一起见证了微项目成长发展的每一个变化。 2017年,街道策划了“微项目大赛”,以大赛的形式,怀着尝试的心态,开启了社区自治新进程。探索创新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项目组织者细致地研究大赛规则、制定项目规范;挖掘领袖、组建起一支支社区自治团队;一次次调研、走访、指导……最终23个由居民为主体申报运作的项目诞生。这些项目涵盖了4大类,让居民受益匪浅。 2018年,街道在原有的基础上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入社会组织在居民区落地。同时,引入企业资助,打开大赛多元化资金渠道。最终有5家社会组织参与大赛申报,引入社会资金15万元,多元资金的支持,让更多有新意的活动诞生,带动更多居民走出了家门,他们从参与者到行动者,再到执行者的角色转变,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活力。 2019年,微项目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大赛纳入项目自筹机制,居民区充分发挥自我能量,动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自筹,促使项目实现从“单纯输血”到“部分自我造血”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理念,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 3年来,微项目大赛激活了一批小区“能人”以己所长奉献社区,唤醒了一群热心居民走出家门关心社区,盘活了诸多社会资源投入社区。不少微项目团队的人员从小区明星阿姨、爷叔群拓展到青少年、年轻父母群,从“自娱自乐的文体团队”变成了“有计划、有方向”的社区公益团队。“小叶子撰稿人团队”举办了第一个小区电影节;“增绿护绿、清道洁楼”项目开启了第一个“业委会+”的模式;“小巴辣子开会了”项目诞生了第一个社区家委会…… 微项目让社区居民更加关心身边的事。居民逐步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行动者”。“温馨小家、以睦相助”项目着力改善失独家庭的现实处境;“守望互助、志愿助医”项目源于邻里间的信任发起了助医行动;“远亲不如近邻”在楼道里营造具有弄堂情怀的新型邻里关系。微项目不断培育、累积、强化着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带给了江宁居民一个真正有温度的社区。 展示正能量 微项目仍在不断升温 进入2019年,社区居民发现,有不少延续了几年的微项目继续展现出新的活力,还有一些居民区新出现的微项目也受到了居民好评。 又一村的社区瓶子菜园项目是今年新立项的微项目。项目引入社会组织先锋环保服务中心,运用废物循环使用理念,引用湿垃圾降解设备,将蔬菜种植与垃圾分类结合,传播生态绿色睦邻健康的理念。参与居民不仅可以品尝到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还能把收获的蔬菜送给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开展敬老睦邻活动;《指尖上的公益》项目是景苑居委会老牌项目,从2017年实施开展,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集结居民中的撰稿人,以活动的形式挖掘骨干领袖,吸纳新的团队成员。该项目充分链接社区内外部资源,与长江商学院球员开展公益球赛,延续居民感兴趣的活动,挖掘出社区爱好摄影的老师免费给居民拍摄证件照,深受居民喜欢,开展爱心义卖活动,筹集资金约2000余元,义卖期间,组织小朋友作为志愿者,在提升青少年热心公益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居民区编织组,由最初的2个人发展为15人,通过社区微项目的契机,整合社区中的各项资源,成立一支睦邻互助团队。编织各类帽子、围巾、手套等成品献爱心送给托老所、社区老人以及各类困难人群,为社区独居、孤老、残疾、失独老人送关爱,发动更多居民为更多需要关爱的老人服务,凝聚社区情感纽带。 另外,“邻里和谐一家人”项目由三和里弄管会及海防村物业环境工作委员会共同实施,攻坚1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难题;“A I趣分类”项目把机器人编程与垃圾分类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视角。微项目正在逐步积蓄社区能量,聚焦社区公共事务,有效解决社区治理的难题。 3年来,微项目团队的成员也许在变,项目内容也许在变,大赛的形式也许在变,但“‘我’在家门口做项目”的初心和坚守不会变,街道将会继续打造好这个“家门口”的品牌,让大家回到社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