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皓 12月11日下午2点,乐宁坊社区名人讲堂第二期在江宁文化活动中心七楼乐宁大舞台如期举行。如果说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倾情讲述航空工业68年给大家带来的是震撼和民族自豪感,那么这一期名人却展现了一幅柔美的海派旗袍风情画卷,豪放与婉约的两种不同体验,让江宁的社区居民大呼过瘾。当期的主讲人,江宁社区的居民、SMG艺术人文频道主持人阎华受邀而来,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知性女人特有的智慧和魅力与她讲述的海派旗袍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唯美的感受。 当天下午,阎华围绕“透过旗袍看上海”这一主题进行分享。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副局长华祥义、街道领导社区单位、企业、还有文化活动中心的舞蹈团队、居委会文体代表、慕名而来的社区居民共两百余人聆听了这场名人讲堂。 “来之前,我纠结了许久,该不该穿旗袍呢,感觉目前整个人从身材到精神状态都不在最佳,无法穿出旗袍的完美气质,还是作罢了”,阎华走上台略带调侃的第一句话逗乐了大家,一场轻松愉悦的分享就此开始。阎华2009年加入艺术人文频道,主持《文中有话》、《文化主题之夜》等节目。2012年参与创办海派文化沙龙“克勒门”,在文化沙龙里,她接触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其中很多期是探讨海派的旗袍文化。阎华对旗袍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她对现场观众表示,旗袍虽由旗人入关发展而来,但上海所说的旗袍并不是旗人之袍,而是大量吸纳了西方服饰特点改良后的旗袍,旗袍是一个时代女性追求美丽,拥有着独立之精神的体现,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无论何时何地,穿上旗袍,就能感受到独属海派的优雅。“我希望大家通过对旗袍的了解,能够对这种服饰文化有一种认同感、敬畏感、亲切感”。 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在屏幕上出现:蝴蝶、阮玲玉、赵四小姐、宋氏三姐妹……随着阎华的解读,一个个身着旗袍的曼妙女子跃然于观众眼前,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上海女人穿旗袍为什么这么美,这源于旗袍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溯女人穿旗袍历史,阎华认为,清兵入关后,强制规定男人穿袍服,而对女人并没有特别的规定。上海开风气之先,有很多新时代女学生发现,袍服穿起来很方便,而穿上合体的旗袍,走路昂首挺胸,更代表了女性追求自身独立的一种意识。旗袍在上海兴起后,海内外众多的设计师们蜂拥而至来到这座当时的东方巴黎,与之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知名裁缝。他们在这座城市汇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的特点就是度身定制”,阎华与观众分享着她在文化沙龙中碰到的人和故事。比如电影《花样年华》热映后,众人寻找影片中旗袍的设计者,误打误撞找到了龙凤旗袍的设计者褚宏生先生,然后引出了这位16岁做学徒,给蝴蝶、王光美等名人做过旗袍,一直做到99岁的老先生传奇的经历。故事讲述得妙趣横生,大家听得也是津津有味。还有当年王开照相馆仓库里发现的一箱珍贵的老照片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 那么一件高级的旗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当天的名人讲堂中,现场还邀请到了龙凤旗袍的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满宗先生。江师傅现场演示了盘扣,根据旗袍传统的九大工艺,讲述了旗袍制作的种种细节。 阎华在对海派旗袍的讲述中,引用了一位曾在自己旗袍沙龙活动中出现过的汪女士对旗袍的深度情结表达了自己的认同感。“汪女士是这样说的,她无论什么场合都穿旗袍,全部是私人订制,甚至有买菜时的旗袍,下厨时的旗袍,汪女士说,自己在最美的时候不能穿旗袍,等能够穿旗袍的时候,已经50岁了。她要在50岁以后的每一天都穿旗袍,旗袍是一件容器,她要把自己装在这个最美的容器里。” 最后,阎华说,旗袍看似是一种束缚,其实是对整个人一种状态的提升。旗袍,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城市的精神所在:中西合璧,海乃百川。同时,它也代表着女性独立之精神,它做工方面的一丝不苟更是折射出一种严谨的生活态度。 “透过旗袍,看见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也希望女性们在穿旗袍时,能赋予旗袍一些更美的东西,让自己不断提升,让自己变得更美”,阎华一番动情的话,引起现场热烈的掌声。阎华表示,自己做文化沙龙已8个年头,透过沙龙,把自己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根基和底蕴分享给大家,把上海的故事和上海的精神传递给大家,如果能得到些许共鸣,就感到满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