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一些蒋家巷这条弄堂奇闻异事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个地方沉淀着我太多的记忆,因为它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原型和所思所想,其中很多东西虽然消失了,但是它的那种完完整整地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伊始的经历,将来再也不会有了。如果蒋家巷的老人看到,对于其中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能够会意一笑,那么我这个出生在蒋家巷的人就满足了。——吴琦幸 文 吴琦幸 前文提到,1936年蒋家巷正式划归英租界,后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而使蒋家巷真正得到开发的,却是一场战争。1937年8月13日发生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打破了大上海的平静。从战争发生地闸北、虹口一带逃难的人流形成和扩大了蒋家巷的规模。可以说,蒋家巷是在战争中及以后的逃难潮中形成的一条弄堂,它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史。 蒋家巷的弹格路 从昌平路的弄堂口走进去,是一条铺着碎石子的弹格路,这种路面在民国时代的旧上海到处可见,但是后来就逐渐换成洋灰地面,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水泥路面。蒋家巷保留这种弹格路一直到拆迁。到了下雨天,弹格路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脚走上去不会打滑。60年前的弹格路是贫民窟的象征之一,而今这种路面因具有脚底按摩功能,成为流行的健身步道。 当年蒋家巷的弹格路在上海还出了一次大大的风头。记得1978年要拍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电影中的剧情规定地下工作者接头的地点是在一个沪西的棚户区中,那么弹格路是不可缺少的,镜头要弯弯曲曲绕进去,周围是棚户区的阴暗角落。摄制组找遍了上海,最后终于找到了蒋家巷,这条弄堂弯弯曲曲,有棚户区,也有新式里弄,甚至还有几幢兼顾宏伟的洋灰花岗石的石库门房子,豪华气派。这种贫富交杂在一起的社区,正是地下党活动的最好场所,而且符合民国时期那种阴暗、混乱、简陋的气氛。摄制组决定把这部电影的一些镜头就放到蒋家巷来拍摄。三四天时间,摄制组在弄堂里架设了摄影器材,人来人往,把路都封了,着实让蒋家巷人为之振奋了一下。这部电影于1979年放映,夺得了当年最佳票房。蒋家巷人纷纷前去附近的江宁电影院、西海大戏院、美琪电影院观看,看了之后才晓得,原来镜头表现的是1949年之前蒋家巷的事情,不免略有失望之意。 今天的蒋家巷已经消失了,而电影的镜头则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蒋家巷。电影镜头从蒋家巷弄堂正门昌平路进口,到第一家店——宝泰店门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宝泰店玻璃柜台里陈列的各种东西:奶油话梅、五香桃板,葱油酥、飞马牌香烟等,接着镜头转到了老虎灶楼上,从高处俯拍蒋家巷整条弄堂,弹格路、低矮的房子、黑色屋顶、墙上斑驳的石灰等,这些镜头具有历史价值。很多蒋家巷人当时看后说:“这倒是真实的,蒋家巷弄堂从1949年前到现在就没有改变过。” 弄堂深处的烟火气 记忆中的蒋家巷弄堂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从蒋家巷正门,也就是昌平路走进去,迎面可以见到右手边用油毛毡搭起的一长排简易房,紧紧搭在墙壁上,这是蒋家巷的早点摊位,大饼、油条、豆浆摊,我们从小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大饼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这个大饼摊的前面,在下午的时候,还搭起过另一个小摊位做过羌饼,那是一种很大很大的圆饼,用油烤熟了,切成一块一块称分量来卖,一两四分钱,那个做羌饼的师傅是个苏北人,名叫朱大雄。至今回想起来,围在朱大雄羌饼摊前,看他做羌饼,那是儿时的一种享受。那红红的火在旧柏油桶里烧得旺旺的镜头现在还在眼前闪烁。 沿着吃早点的大饼摊走进去,是另一个半拉棚户,我的同学小老虎一家曾经就住在这个棚户里。过了小老虎家,是一个裁缝店,两开间的门面,用早期的排门板,营业时拆掉,就是老式的直立门,平常都是开着的,望进去,几个老裁缝在里面忙着裁衣、踩缝纫机,每个人的鼻子上都架着一副老花眼镜。炉火烧得通红,上面放着的是熨斗,热气蒸腾。 裁缝店的隔壁则是一个小小的洗衣作坊前门,只要把衣服送过去之后,洗衣作坊的人就会拿到后弄堂去洗。过了这个洗衣作坊,就是一条通向“小庙里”的窄弄堂。“小庙里”是蒋家巷人对于早年的玉皇山庙的简称。 走过这条小弄堂,出现了一幢很大很气派的房子,可以说是蒋家巷中的高级石库门。居民都从后门进出,前门则开着一排的店。第一家是宏泰米店,接着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酒店:大门始终敞开着,左手一个曲尺形的柜台,柜台里放着整齐划一的五六个老酒甏,上面各插一块木牌子:“五加皮”“土烧”“花雕”等,都是一般的酒品。 酒店隔壁是一个老虎灶。老虎灶的灶是平的,几个平锅埋在灶台里,轮番烧着开水,伙计则用着一把紫铜制的漏斗套在热水瓶上,用铜勺子往平锅中舀水,再灌到热水瓶中。整个老虎灶中热气腾腾,云蒸缭绕,很有摄影师镜头里的美学效果。 老虎灶隔壁是天生昌酱园、新宏盛面馆、馒头店、鸿盛泰炒货店。后来前三个店公私合营,成为一家国营米店、酱油杂货店,只留下鸿盛泰炒货店,我们称之为酱菜店。 过了酱菜店又是一条横弄堂,以前有过一条水沟,后来填埋,成为石子小路,穿向江宁路路口。我的几个小学同学就住在这条支弄里。 支弄的角上是座坚固的石库门房子,底楼则是一间当铺。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没有大大的“当”字了。这里的当铺延续民国时代的风格,在新社会建立之后经营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后来有一块牌子上写着“向阳日用品调剂商店”。当铺的楼上是蒋家巷的大户人家,那房子是青砖红瓦,严严实实的,据说是蒋家巷最有钱的人家。 从当铺对面往海防路方向走的第一家是殡葬用品店,过了这家店又是一家小杂货店,然后是一条颇为壮观的姚家弄堂口。再过去,就是公安坊,这是一条比较大的支弄。过了公安坊,渐渐就到了蒋家巷的尽头:这里有着两面笔直的墙,右边是一家纺织厂,一面高的简直有点离谱的墙,露出一座高耸入云的方形建筑,据说是弹棉花的车间,常常见到黑色的棉絮漂浮在空中;左边的墙,围出了两幢一模一样的二层花园式洋房,房子前面各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这就是德安坊,穿过这条弄堂,就来到海防路,对面便是海防中学,现在成为静安区教育学院的一个校舍。 弄堂里的“胭脂店”、“娘舅店”、豆腐店、大饼油条摊是儿时不灭的记忆。另外,几个弄堂摊子的“吆喝声”时常回荡在耳边。他们不固定地在蒋家巷中游走:位于宝泰店附近是一个剃头挑子,剃头师傅老刘远近闻名,特别对于不肯剃头的小孩子有一套哄骗的本事,还有鞋匠摊位、零食摊位……修棕绷的担子吆喝着“坏的棕绷修伐”;修阳伞的人挎着一个包裹喊着“修阳伞!”;卖糖粥的担子后来被孩子编成了一段童谣“笃笃笃,卖糖粥,三金蒲桃四斤壳”。还有挎着小包袱卖栀子花、白兰花的苏州娘姨等,更有那老清老早就喊着“倒马桶,来”,唤醒了整条蒋家巷,把整个蒋家巷从早到晚装点得热闹喧嚣,极富人情味和市井味。 作者简介:吴琦幸,新闻媒体和学术思想的自由研究者。现为王元化学术基金会主席、湖北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京沪鄂等地大学的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