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今年,赌王何鸿 去世,关于他和他家族成员的话题一时甚嚣尘上。其实在我们周围,就有一处何氏家族曾经的住宅,宅主何东是曾经的香港首富,亦是赌王祖父何福的兄长。据报道,赌王去世后,遗体就与何东族人同眠风水地。 陕西北路457号,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在地,原系英国商贾何东住宅。该宅建于1928年,基地面积约17亩,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该宅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就职克利洋行时的作品。其精美的古典主义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室内外布局,充分展现了设计师邬达克把握流行时尚,体会业主身份,洞悉不同文化的非凡才能。 主建筑是一幢砖石结构3层英国式住宅,主立面朝东和朝南,朝东立面设计有用4根直通二层的爱奥尼克柱式支撑的内部,顶上的阳台则设计为玻璃顶棚,光线透过玻璃顶棚照射到内部,这在上海旧有的建筑中是不多见的;南立面呈半圆形,也可以直通二层的爱奥尼克柱式支撑,建筑外观显得典雅而又豪华颇具英国绅士风度。二层柱间为弧形阳台,铸铁花式栏杆。 住宅为平屋顶,四周围女墙,环形栏杆上饰雕刻。纵三段,两侧有转角墙,有平拱、石拱窗楣。南立面底层有敞廊。深挑檐,檐下有块型线脚装饰。立面用水泥砂浆作糙面墙面。宅内东门为建筑的主入口,有两对巨大的牛腿支撑着门厅。室内铺柚木拼花地板,饰雕花护壁,置中国传统苏式家具,壁橱、壁炉等处的木雕饰也是精工细作。底层两侧均有扶梯直达二楼,锅炉房、暖气水汀等配套设备也一应俱全。 花园是中式的,小桥流水,曲径山石之间,几棵古木老树尤为引人注目。一棵是近百年的古藤,历经沧桑仍蜿蜒遒劲。另两棵是百年香樟,粗壮挺拔,浓荫蔽天,为这座古园名宅增添几分雅意。 何东(1862-1956),生于香港。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国苏州人。何东的中国名字叫何晓生,曾在一家中国私塾读过书,12岁入香港中央书院,17岁进广州海关做了两年职员,不久被怡和洋行聘任华行副经理。他在怡和洋行的工作很有成绩,后被广东保险公司聘为经理。何东娶了位天津小姐为妻,生下的儿子取名何世俭。6年后何东因健康原因,推荐他兄长何福接任经理之职。何东康复后在港经商,后成为香港首富,是汇丰银行和上海黄浦船坞公司的大股东,投资和担任董事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何东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在香港设立儿童幸福会等多家助育、助学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工业发展飞速,何东增加了对上海的投资,是上海多家公司的主要股东,同时又是上海房地产巨商。今北外滩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浔路、峨眉路一带的房地产,几乎全部是何东的产业。1926年,何东购进西摩路(今陕西北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地块,兴建自己的住宅,人称何东公馆。何东与孙中山的关系极为密切,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来沪多次借宿于该住宅。与公馆隔街相望的陕西北路470弄,即太平花园,亦为何东的产业。 随着在上海投资的增加,何东又派他的儿子何世俭到上海打理生意。何世俭长期在香港从事证券交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但精通英语,还会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和上海话,这也给他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方便。“何世俭”与“嘉道理”成为上海滩并驾齐驱的两家证券经纪人事务所。当何世俭将上海西摩路新宅安排停当后,就将家眷接到上海。何东的孙子、何世俭的儿子叫何鸿章,1928年来上海时才3岁,一直呆到1947年赴美国留学,所以他会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而且是绝对地道的60年前的上海方言。何鸿章是香港著名实业家。1996年,上海博物馆正式开幕时,在青铜器展厅里多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新展品——吴王夫差剑。这件两千多年前的精美绝伦的文物是何鸿章以150万港元的价格从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中购得后无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兴建时,何鸿章先生又捐建了博物馆的贵宾厅。 1949年后,何东家族举家迁回香港,何东住宅由上海房地产部门接收。1957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并建议由上海来完成此事。第二年,何东住宅就成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的许多文化精英集中在这里办公。以后,这个编辑部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并于1979年正式出版了新版《辞海》,成为该社标志性的图书品牌。上海辞书出版社业务量大,房子不够用,于是在原来的花园里又增建了新建筑。(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