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访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鄢行枢

鄢行枢(19岁)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部分奖章
鄢行枢(86岁)在家中
慰问团赠送的手帕
慰问团赠送的信纸

□记者 吴佳逸

每天早上沿着苏州河慢跑一小时,下午又来到苏河之畔慢走、打拳,今年86岁高龄的老人鄢行枢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很难想象,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曾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斗两年。而当他戴上助听器,绑紧了腰托,娓娓道来参战时的情景,那段峥嵘岁月也被一一还原……

少年郎参军

鄢行枢,1934年生人,1950年入伍时他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鄢行枢祖籍福建,家里是贫下中农,父亲在他幼年就受迫害去世了,他没钱吃穿,更没钱读书,解放后,他家分到了土地,家里条件稍好了一些,当时的年轻人们都想着舍小家为大家,保家卫国十分光荣,鄢行枢也不例外。鄢行枢至今保留着一幅插图,上面展现的是朝鲜人民的妻子背着儿子送丈夫上战场,这是当时朝鲜社会的生动写照。在这样的气氛下,鄢行枢毫不犹豫地参军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51年1至8月间,他随着部队一路从福建来到东北,部队住在学校里,因为怕招来飞机的轰炸,大晚上也不敢开灯,1951年9月,鄢行枢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虽然在国内的生活已是十分艰苦,但来到朝鲜后,朝鲜人民民不聊生的状态还是让鄢行枢感到触目惊心,鄢行枢回忆,“妇女头上顶一个罐子四处逃难,老百姓无家可归,都住在山沟子里”。老百姓是如此艰苦,异国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更是谈不上任何生活条件了,他们白天躲在防空洞和山沟里避难、休息,待傍晚天黑了开始徒步前进,经常一走就是好几天。

特别的礼物

第四次战役时,鄢行枢所在的部队在元山作战,敌方的武器都是飞机和大炮,而志愿军只有步枪和手榴弹,在武器装备完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是把联合国军一举歼灭,大大鼓舞了人心。不仅武器不占优,连食物也都十分匮乏,鄢行枢印象中,吃得最多的是糙米以及由糙米制成的炒面。

1952年的春节,也是鄢行枢在朝鲜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当时正值休战期,除夕夜,鄢行枢所在连队的连长十分高兴地召集大家说:“我们现在有4个牛肉罐头,还有一包面粉,明晚我们有饺子吃了!”大家高兴了还没几分钟,马上反应过来:“这点食材不够几个人吃呀,连队有100多个人,这要怎么分?”果然,炊事班用这些食材包了饺子,每个班分了24个,刚好一个人两个,但就在这天,一个机枪手耐不住严寒——冬天的朝鲜,最低温摄氏零下40多度,发了烧,众人决定把这些饺子当成“病号饭”给机枪手吃,最后,机枪手也不好意思吃那么多,在他吃完后,余下的饺子又给众人平分,每人分到了一个。和平年代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一顿饺子的意义,鄢行枢说:“在那样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一顿饭往往代表着一条人命啊,可见当时战友之间的情谊有多深!”

那个春节,大家还收到了祖国人民送来的珍贵礼物——各家老百姓自制的炒面,由于是不同的人家烹饪的,味道都大不相同,可就是这不尽相同的味道,构成了一种别样的惊喜,也是一份极其特殊极其珍贵的新年礼物,鄢行枢吃着,特别感动。

不久后,祖国的慰问团来访,为志愿军送来了手帕和信纸,每人发三张信纸,让战士给家人写信用,鄢行枢不舍得用,他把这两个礼物一起珍藏着,保存至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手帕破了洞,信纸泛了黄,成了他压箱底的宝贝。

遭遇细菌战

虽然志愿军远在朝鲜,但他们时刻能感受到祖国人民的温暖,拥军优属工作紧密跟上。在朝鲜期间,鄢行枢所在的部队收到了家乡政府的来信,信上说,相关部门已为鄢行枢的大哥、二哥安排好了工作。鄢行枢听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流,自己感受到,祖国人民是强大的后盾,自己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

虽然敌方武器优良,但我方军队有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斗志节节胜利,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鄢行枢说:“中国军队能赢,靠的是不怕牺牲、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中国军人有精神支柱,想法都很朴实、纯粹!”

1952年夏天,在一场绵延了六个多月的战争后,志愿军还击打到了“三八线”附近,好多战士竟陆续开始发烧、头晕,病倒了,当时部队里连个水银体温计都没有,全靠卫生员摸额头判断体温。接连的非战斗减员后,部队开始重视,向上汇报了这诡异的情况。不久后,有消息称,这是美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此前战场上出现的硕大的苍蝇、老鼠都是携带致病细菌的,敌方通过飞机投放这些苍蝇,又在地面上放了这些老鼠。到了9月,军人们已出现了大面积的发烧症状,其他症状也层出不穷,例如鄢行枢两只耳朵全都溃烂,很快就听力受损,还有人眼睛失明,情况危急,满目惨状……

可是战争还在继续。这时,部队宣布,为了尽可能减少病菌感染,让所有人剃光头,连眉毛也都剃了。虽然周围的环境是冰天雪地、十分寒冷,但为了免受敌军的诡计,众人还是服从命令听指挥,一个个光着脑袋上战场。部队里也开始大面积灭鼠灭蝇,伤员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磨难还没有结束。除了打仗,部队在朝鲜还得修路。一天抬木头时,鄢行枢和班长一前一后扛着木头下山,一个不留神,两人连人带木头摔下了山,鄢行枢受了严重的腰伤,班长因为走在前面伤得更重,一条手臂被修桥的木头当场刮掉,最后截肢。这次受伤让鄢行枢至今都戴着腰托生活,也让他一直很自责:“班长在我前面保护我才会受重伤,我害了他……”

一心跟党走

入朝作战两年多,鄢行枢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和元山战斗等多场激烈战斗,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银质三级奖章”“抗美援朝功臣奖章”,获得了由金日成颁发的“抗美援朝二等功勋章”。

1953年4月,鄢行枢所在的部队回到了国内,他退伍、转业,起初被安排在上海做保卫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鄢行枢在普陀区改革办工作,办过专案,任务最重的一次,光材料就有13斤重,他把硬骨头都啃了下来。让人唏嘘的是,在儿女幼年时,鄢行枢和妻子都忙于工作,儿子很小便进了托儿所,一次不慎从床上摔下,没能及时就医酿成了终身的残疾。

到了1990年代,领导找到临近退休的他:“现在正值国企改革之时,需要你去国企主持大局。”党旗所指,即为心之所向,鄢行枢马上接受组织安排,去了一家国企担任党支部书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鄢行枢继续发挥着军人不怕苦的工作精神,一张张奖状彰显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成绩。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10月23日,江宁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纬臣一行来到抗美援朝老战士鄢行枢的家中,代表江宁路街道向他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佩戴着纪念章,鄢行枢依然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谈及磨难,他说:“想起在朝鲜战争中的苦难,现在什么苦都不觉得,感到每一天都是甜的!”谈及功勋,他又谦虚道:“百万大军打败敌军,我是小小一兵,微不足道。”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江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