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雷士德医学院旧址,位于北京西路1320号。这是一幢长方形的雄伟建筑,淡褐色的基调显得典雅、安静,为已故英侨著名建筑师兼营房地产业务的雷士德的遗产。 1932年建成的雷士德医学院大厦,由德和洋行设计,朝南向三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52平方米。属现代派建筑风格,呈“一”字形,立面对称,竖向构图。整个建筑分中部和两翼,从中部到两翼的过程呈阶梯状,均为花岗岩贴面。建筑的两翼各有五扇钢窗,楼与楼之间窗的过渡采用钢材覆面,形成窗裙墙,装饰图案线条简洁。因此从外立面看,钢窗一直从上延伸到底,与“一”字形的总体建筑结构形成对应,使建筑更为磊落。建筑的壁柱等部位的装饰也很有特色,丰富而不繁琐,属装饰艺术派。建筑挑高都在4米左右,加之窗户大,采光好,冬暖夏凉;建筑内部的地板、门墙都为柚木,几十年经久不变。花园面积5618平方米。 雷士德(1840-1926),英国人,在上海开埠后的历史长河中可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外国人。他于1867年来沪,以他测绘技术专长,协助法租界公董局绘制出版了上海法租界的第一幅地图。他曾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副总裁和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等职。雷士德离开公职后,作为一个建筑师,1913年,他与人合作创办了英商德和洋行,专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房地产抵押放款,数额巨大。德和洋行是当年上海实力最强的设计事务所之一。承接的大项目有先施公司大楼(今南京东路690号)、日清汽船公司大楼(今中山东一路5号)、普益大楼(今四川中路110号)和《字林西报》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7号)、台湾银行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6号)等。这些建筑大多数都被列为近代优秀保护建筑。作为一个地产商,参加了上海早期大地产商史密斯所办的房地产经营商行。在房地产买卖中,雷士德通过以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或主要股东。他还是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会成员。他的财产曾仅次于哈同而超过沙逊。 雷士德终身未娶妻,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他不置豪宅,长期居住在英侨总会的单身宿舍里;他不买轿车,坚持搭乘电车或安步当车。日常生活极其简单,据说多年不曾买过一条领带或一件衬衫。每天下班前,他的例行公事是检查所有办公室的电灯是否关好。 雷士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将所有遗产留在上海。他在1926年5月14日逝世,上海总商会下半旗以示哀悼。后据有关方面对他的遗产进行的估值,总数达1434万两银子,至1932年由于地价不断上涨,升值达2000万两银子,可以说是十足的千万富翁。根据雷士德的遗嘱,他的遗产作为雷士德基金,用于兴办上海的文化、教育和医疗等事业。雷士德基金除建造了北京西路医学院大厦外,还修建了坐落于虹口的雷士德工学院(今东长治路505号海员医院)和坐落于黄浦区山东路的仁济医院。雷士德工学院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机械工业界的精英,而仁济医院是雷士德生前便指定为中国人治病的医院。 西方人来到上海,在上海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上海,雷士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生前立下遗嘱,遗嘱中写着:“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的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国籍。”雷士德去世后就安葬在静安公园里。 在北京西路1320号大院里的1314号,是一幢曾居住雷士德医学院院长一家的两层红楼。1316号,是一幢当年用来做动物实验房的小楼,也是两层。在这个大院里有一座著名医药大师童村的雕像。童村是从美国归来的博士,一直从事青霉素研究。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担任了华东人民制药公司青霉素实验所所长。话剧《陈毅市长》中有一场戏“夜访化学家齐仰之”,其中齐仰之的原型之一就是童村。1951年3月,青霉素钾盐结晶试制成功。童村获得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的嘉奖,那时的奖金是20根金条,后来童村把这些金条悉数捐献给了国家,国产青霉素诞生的特大喜讯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雷士德基金会的申请,批准接管了此房,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图文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