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资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江宁路曾名戈登路 昔日巡捕房见证历史

戈登路巡捕房
租界中的印度巡捕

文 章正元

戈登(1833-1885),英国侵华军官。英国殖民者曾以其名命名“戈登路”(今江宁路)。江宁路511号这幢三层房屋,建于1921年,坐北朝南,混合结构,红砖外墙,四坡红瓦顶,属英式公共建筑风格。南立面三个屋顶为人字形尖顶,并有石雕装饰,其部位外凸。楼底中间为主入口,洋松地板,木门、钢窗,窗框呈大券拱,窗沿、门楣的上方均有石雕图案花饰,其他部位的窗框呈长方形。建筑的东立面也有一个屋顶为人字形尖顶,亦有石雕装饰。建筑有壁炉、烟囱。主屋建筑面积1950平方米,屋前原有700余平方米空地。

上海租界始于1845年,逐步形成英、美、法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称为公共租界,设立了统一的市政机构,叫工部局。法租界为公董局。近代上海人把租界里的警察称为巡捕,警察总署称为总巡捕房。巡捕房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最早的警察机构。公共租界巡捕房初设于1854年7月,后隶属于工部局警务处。到1935年,公共租界设中央巡捕房和下辖13个巡捕房。中央巡捕房在福州路、江西路口的10层大厦(今福州路185号),作为各巡捕房的总指挥部。租界收回后,此处曾为市警察局所在地,后为上海市公安局址。江宁路511号,当年由工部局出资建造,作巡捕房用,为戈登路巡捕房(今愚园路172号)、新闸路巡捕房(今北京西路295号)、成都路巡捕房(今成都北路360号)。

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充任,故称为西捕。由于西方人办案受到语言等方面的限制,不但费时费力,且破案率不高,必带来不良影响:西捕无能,租界治安堪忧。于是改为允许华人充任巡捕,称为华捕。此后,华捕越雇越多,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开始“进口”印度籍巡捕,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这些身高马大,满脸虬须,头缠红巾,脚蹬皮靴,巡逻在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是旧上海的街头一景。法租界在这方面的做法与英美公共租界大同小异,他们“进口”的是安南巡捕。那是越南人,在上海人看来其体态皮肤与广东人相近,所以没送他们什么绰号或代称。

20世纪初,京剧大师盖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洋泾浜畔练功。“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支流,后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河。填浜筑路后,取名为爱多亚路,上海解放后改名为延安东路。一天,盖叫天练功后沿着洋泾浜畔走回家,边走边练起“打飞腿”,还发出了“啪啪”的响声。一个印度巡捕见状,即以“扰乱治安”为名,要抓他去巡捕房。面对这蛮不讲理的“红头阿三”,年轻气盛的盖叫天飞起一个扫堂腿,冷不防将印捕摔了个狗啃泥,随后箭步穿过木桥,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气得那印捕望“浜”兴叹。

上海一霸黄金荣(1868-1953)曾当过多年华捕,也可以说他是靠华捕发迹的。黄金荣当华捕所专管的十六铺地区,货船云集,店铺林立,有一帮小瘪三专干偷抢拐骗等坏事。黄金荣当了华捕,找这个团伙的首领谈判,双方一拍即合,还想出了不少生财之道。小瘪三们以前常常偷抢货船财物,现由黄金荣向船主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偷抢事件,条件是船主们每来一船货必须向黄交纳一笔保护费,然后黄与首领坐地分赃。对店铺,小瘪三们可以继续去胡搅蛮缠,敲诈勒索,但一见黄必须告饶逃遁,目的是要老板们视黄为自己的保护神,不时向黄“进贡”。对于不“进贡”的店铺就一直去闹,闹得做不成生意。果然没过多久,十六铺地区凡店铺都向黄“进贡”。这样,黄金荣则收一石三鸟之功:以镇得住瘪三流氓而扬名,日进斗金,得到上司的嘉奖、提拔。黄金荣还广收徒弟,扩大自己的恶势力,终于成为沪上头号黑道人物。

在上海近代史上,巡捕可谓臭名昭著。他们不但破坏中国革命,逮捕共产党员;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而且与黑社会沆瀣一气,一些偷盗团伙、帮会分子气焰嚣张,扰乱一方平安。法国人梅朋·傅立德在其专著《上海法租界史》里写道“整个巡捕房的风气是很糟糕的……”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个国中之国的租界及其巡捕体系才逐渐消失。

上海解放后,江宁路511号曾为培进中学使用,后变更为静安区税务局、静安区副食品公司租赁,1991年6月以上两个单位搬迁后,由静安财贸中专学校使用。现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静安分校。

(图文来源于《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江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