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居民区的19位微项目负责人分享了微项目开展中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讲述,一起回到那些难忘的瞬间吧! 高跟鞋或运动鞋?这不是个问题 □讲述人 夏敏(北京居民区) 2021年1月18日,是我成为社工的第571天。一年半前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社工,但是今天的我文能提笔写信息,武能社区做协调,辖区人头熟,出门一步三回头,“小夏一路打招呼”。 我的社工之路,是从一双高跟鞋开始的。2019年7月,初任社工的我被分配到北京居委会。报到那天,我精心打扮,穿着连衣裙,还有双小高跟,美美地来到了北京居委会报到。我刚踏进居委会的门,同事们热情地迎上来,我就特别矜持端庄地站着,准备迎接我“朝九晚五”的好日子。 这时,居委会书记却跟我说:“小夏,每个人都要带块和条线,等会给你分配哦。”我微笑地点点头,但脑袋里满是大大的问号,“条线”“带块”是什么?说完,书记就马上把我移交给居委主任,说要带我去块里熟悉熟悉。我没想到,“熟悉熟悉”的意思是把整个北京居民区兜一圈;我更没想到,“带块”“条线”是一层一层爬楼。等“熟悉”结束回到居委会时,我脚后跟早已经磨出了好几个大泡,仿佛这双小高跟里的脚已经不是我的。 从那以后,我上班的标配就成了运动鞋。不仅如此,居委工作和我原本的预期也相距甚远,在这之前我理解的居委社工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如果有居民来就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就行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区工作更多的是要“脚头勤”,多跑多问,还要有一颗“八卦”的心,时时关心社区里的大小事,同时,还要化身“老娘舅”,既要妥善处理好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还要主动做社区的牵线人,去发动一切资源、力量和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疫情期间,许多楼宇、商户存在实际经营困难,微项目“乐享北京社区居商共建计划”成了解决他们困难的突破口。经过前期的细致筹划,我们对疫情后的商铺多次深入走访、协商、沟通,了解商铺复工复产后的实际困难,针对工地提供了应急性防疫物资等帮扶措施,收集商户实际需求,得到了商铺和居民的支持,为项目活动助力。 社区工作面对的群体丰富多样,不仅仅是家长里短,更有远景开拓,做社区工作,不仅要会说“群众语言”,还要在不同场合展示不同的“社区形象”,社区工作也可以站到“台前”,居委工作也可以“出圈”,我愿意挺直腰杆地说出:“我在居委上班,我为居委代言!” 社区工作者是刷“脸”的 □讲述人 李俊(句容里居民区) 我在社区工作已经13年了,通过那么多年的工作,我从一次次走访居民,一次次微项目活动的组织落实、一次次处置社区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熟悉了社区的居民,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我发现,哪怕是些琐碎的小事,都能让我得到历练。 熟人社区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刷脸”办事,就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来说,普查员们都会厚着脸皮通过周而复始的上门进行信息采集,工作中总会遇到意想不到困难,特别是群租房门难进,人难遇,人员信息更是难以全面掌握,每个普查员都会遇上这么几户无法完成。但这些“困难户”并难不倒我,为了解决问题,我先来到社区单位寻求帮助,还不能解决的就再次去物业公司“刷”下脸,让物业保安留意,碰见租客帮我讨要联系方式。最终,我凭着这张“值钱”的脸刷来的信息,啃完了一根根难啃的骨头。人普工作还不是最艰难的,在我的印象里,经普工作才是最“要命”的,句容里社区单位众多,普查表中财务数据填报又成了一大难点,有些单位总是不够配合,表格空了一大堆,普查员当场就傻眼了。他们回来就问我:“我们没有学过财务,也填不出来呀,怎么办?”我说:“不要急,我来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拿着这些单位的名册,脑袋里迅速地回忆着,这几家单位我认识谁,那几家单位和物业关系很好,可以找物业经理去打下招呼。我逐一联系,亲自上门,一一收取了普查表格。最后还有三家单位实在没法“刷脸”,我就恶补了财务知识,上门逐一逐项填写完所有的财务数据,让他们确认后,敲章收回的。在敲章时,财务主管还很诧异,眼神中仿佛在说,居委干部怎么财务也如此精通。而我作为当事人却感到非常自豪和自信。 10多年的社区工作让我的脸皮越来越厚,我的脸也越来越“值钱”了。然而今年的微项目是在新建高档住宅小区中开展,从陌生到熟悉到共同参与打造楼组空间,搭建居委、物业、居民等多方沟通平台,达成了悦“康”生活 新“鑫”家园的目标。用一句调侃话来说:“在我的社区,我可以刷脸办事”。 “老字号”的前世今生 □讲述人 马婷婷、李凯(海防村居民区) 海防村居民区有一块“金字招牌”——“海防村居民区联席会议”,它是由老书记朱德祥创立的,延续传承至今。2008年,海防村小区仍属于旧区改造的售后公房,居民反映有外来人员通过人和街爬上小区围墙,随后进入小区。因此,居民区党总支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商定在围墙上加装防盗设施,并由物业负责施工完成。之后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居民解决了很多棘手难啃的问题,海防村居民区联席会议的前世就此诞生。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海防村党总支每月25日召开联席会议,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对口解决每个小区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2019年“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进入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候,海防村居民区还有54户人家未完成改造工作,联席会议就是改造工作的主战场,我们通过口口相传、居民自治、楼组长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最终完成了100%的改造工作。 后来,我们渐渐地发现很多工作都遇到了瓶颈,召开联席会议也无法解决,因为有些问题过于专业,所以我们尝试通过微项目来对联席会议进行补充和升级。2020年,海防村居民区的微项目是党建联建联席会议暨物业治理沙龙活动项目,经过调研发现,业主对小区管理方面的关注度低、对业委会漠不关心,且不知自己的业主有何权利。微项目小组就针对这些问题设计方案,设计制作了500份《海防治家手册》,印有各物业24小时维修电话、业主权利、业委会职责、什么是维修资金等解释,发放到业主手中。另外,针对部分小区业委会新成员对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知识缺乏,不敢动用维修资金和行使审批权等现象,我们聘请第三方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总共开展了3场座谈沙龙,建立业委会微信群,分组讨论、分享经验、交流感受。 海防村居民区这块“金字招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了党建的引领、社区的自治、达到小区的共治。联席会议不是一场会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为居民竭尽所能、乐于奉献的精神。 居民自组织活动“进化论” □讲述人 严晴(联宝里居民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鄙视链,比如说:喝个咖啡,美式的鄙视拿铁的,听个歌,摇滚的鄙视流行的,可没想到社区活动中也有鄙视链。 记得做微项目的第一年,我们邀请了一些居民区的铁杆志愿者,让他们来参加我们的项目活动。刚讲完活动内容,居民李阿姨就说了:“又是听讲座,没意思的,最好是听听大家的意见,搞一些我们喜欢的活动。”我一听愣了一下,我一直以为阿姨们参加活动就是冲着小礼物来的,没想到在居民心里社区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是有鄙视链的:打开门商量的鄙视关上门商量的。了解这个情况之后,我们第一年的微项目最终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为保健服务类,当时项目活动的策划、召集、开展,包括数据记录存档一系列的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居民自己分配完成的。 第二年,我吸取了上一年的教训,直接以民意征询的方式确定了活动内容,当我把满满一沓意见征询单摆到李阿姨面前时,李阿姨看了看又说:“活动蛮好的,但我去年看隔壁小区搞活动,好多年轻人参加的,跟着年轻人一起啊,我的小姐妹都学会发抖音看直播了。”我想,原来社区活动的“参与对象”也有鄙视链啊,年轻人多的鄙视年轻人少的。那年为了吸引年轻人,我们开设了当时很受欢迎的烘焙课程,并且为了配合在上班族的时间,特意把烘焙课放到了双休日的下午,让年轻人和小朋友都可以来参加我们的活动。2018年的微项目开展时,活动的新增成员中三分之二是年轻人。 到了2019年,微项目还没有开始,李阿姨就主动来找我了:“小严啊,人家社区搞活动发的是自制唇膏、手工编织品,好看又有意义,我们老是牙膏肥皂啊,一用就没了,都没什么好跟人家讲讲的。”好家伙,这又给我上了一课,原来,社区活动“纪念品”也有鄙视链啊,DIY的小作品鄙视现成的日用品。受到启发后,2019年,我们邀请了剪纸大师教社区居民花样剪纸,活动结束后,阿姨们拿着自己剪的窗花送左邻右里,送亲朋好友,一个个笑靥如花。 社区活动“鄙视链”是压力也是动力,这股助力推动着我们的社区活动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满足李阿姨、王阿姨、张叔叔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版图文由自治办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