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城红记忆”凉城百位先进人物(二)

□记者  武钢

顾亦斐 教书先要教学生做人

67届高中生的顾亦斐,毕业时正逢“一片红”,被分配到崇明农场。务农4年后,由于当时教师奇缺,考虑到她出生教师之家,便被农场保送到上海师范学院(现上师大)师资培训班。因为喜欢外语,她就选了英语师资培训班。学习了一年半后被分配到虹口区教育局下的上海市五十二中学任英语教师。

如果说在上海师范学院英语师资班进修是“被”选择的话,那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则是顾亦斐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自然选择。

巧遇“贵人”

说来也巧,有一次,顾亦斐在邮局办事,看到了一位老太太在填单子,因为视力不好,填起来有点吃力,她就主动帮老太太填好单子。在聊天时,得知老太太70岁了,是美籍华人,还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退休教授,顾亦斐突然萌生了跟老太太学英语的念头,便“斗胆”提出了这一要求。老太太很诧异地说道:“跟我学英语?我还不知道你的文化程度呢?”顾亦斐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说:“如果就这样的水平从事教学,会耽误学生的。”老太太被她的坦率和真诚打动了,答应先试试。经过3个月的“搭脉”,老太太终于认可她,愿意收为学生。就这样,顾亦斐跟着老太太学了两年多英语,老太太分文不取,顾亦斐觉得挺不好意思,就帮她料理家务、打扫卫生。她俩相处得像一家人。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老太太竭力鼓励她去参加高考,并直言:“我的英语水平可能比一般高校的英语老师要高,但我给不了你文凭呀!你要上正规高校,系统学习英语和其他相关学科,这样毕业后才能教好英语。”1978年,顾亦斐如愿以偿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在老太太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的口语基本过关,专业课学得较轻松,1982年毕业后被虹口教育局安排到虹口中学任教。

在校读书期间和毕业后,顾亦斐还是经常去老太太家。老太太依旧特别认真地检查她的作业和教案,常常“敲木鱼”提醒道:“别以为学了这些就能教好书了,你还要不断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顾亦斐在老太太身上学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正直和严谨,也给她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书育人

当被问到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顾老师笑言:“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尤其喜欢与孩子们打交道,他们每天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印象留给你。”更重要的是,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感觉当时国家发展整体较落后,对外交流刚开始,外语人才稀缺,培养外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她觉得当一名英语老师很有意义。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在虹口中学任教期间,顾老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被青年教师开玩笑地戏言为“有点疙瘩”。她参加过高考英语卷(上海卷)的命题与征题工作和多次阅卷检查工作;主编或参与编写了许多英语教学和教辅材料,由于成绩突出,她担任了英语教研组组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顾亦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们懂得为人之道,她不是以教条式的灌输方式,而是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去感悟、去践行。

班上有一位学生家庭生活上很困难,为了消除她的自卑感,顾老师要求班干部主动关心她,学习上多帮助她。这位同学感受到了小伙伴们的真心和诚意,心情也开朗起来。这些都成为她进步的动力,成绩也大大提高,最后考取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成了一家企业的骨干。

顾老师总是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和同学,班干部们也乐此不疲,越干越带劲。这何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力培养和育人方式呢?

磨砺心志

对于近期掀起的“四史”学习教育热潮,顾老师坦言,学习“四史”,意义深远,很有必要,但要运用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法,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行走”和体验中学好“四史”。

顾老师回忆起1992年暑假随上海教育工会赴甘肃天水教育扶贫、进行师资培训的往事时不无感慨:当时条件很艰苦,教室里桌子拼拢来就当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觉;吃的是光面加几片生番茄和辣胡酱;那里水资源缺乏,洗澡是很奢侈的事。由于昼夜温差大,大部分支教老师都感冒发烧,后来还是吃辣胡酱出身汗,把体内寒气逼出来,高烧退了,感冒好了,并逐渐习惯了那里气候环境。然而,让支教老师们感动的是,参加培训的老师都是学校打了白条,自筹伙食费来的,为了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他们真是“拼”了。

亲眼目睹我国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看到淳朴的乡村教师在如此艰苦环境下坚守教学岗位,望着那么多孩子渴望汲取知识的眼神,支教老师们无限感慨,在圆满完成任务回沪后,还经常寄资料给他们,继续教育扶贫。

经过教育扶贫实践的磨炼,顾老师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工作更加勤奋,1993年6月1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还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如今,退休后顾老师仍然活跃在社区各种活动中,为社区居民开设英语口语班,参加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还参加烘焙学习班、甜品制作班等社区活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蒋自立 在我眼里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分

蒋自立,虹口高级中学退休教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被问及如何看待这些荣誉时,蒋老师轻描淡写地说:“这大概是对我的鼓励吧。”也许是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原因,蒋老师“惜字如金”,不善言辞,但说起话来像数学那样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听到记者如此评论他,他哈哈大笑起来:“我们校长曾经对我说过‘侬忒沉闷了,侬当年级组长,当数学教研组组长,绰绰有余,但要担任管理领导有点为难你了。’”

蒋老师在中学读书时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没想到的是,在“1993年上海市园丁奖”颁奖典礼上,他遇见了读初中时的班主任王思缄,师生同台领奖,王思缄高兴地说:“你怎么会当教师的?而且干得那么好。”“我是被农场抽调去进修的,当老师也是‘赶鸭子上架’的。”蒋自立笑言。后来,王思缄还被调至虹口中学任校长,师生俩又在一起工作了。

注重师德

蒋自立告诉记者,在求学和教学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王思缄老师。“他对待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待落后学生的态度,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王老师眼里,没有好学生差学生之分,他常常说,教师的目标就是朝着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国家要求的方向去努力。那时,班上有位同学因成绩较差,一度丧失了学习信心,最后发展到不愿意来上课。王老师就要求班干部和同学轮番去他家做工作,几次三番终于说服他来上课了。同学们还与他结对,逐渐帮助他提高了成绩。这件事给蒋自立印象极为深刻,他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也是这样去实践,去看待每一名学生,那就是:“不让一名同学掉队。”

看到自己的学生高考尽了力,正常发挥,蒋老师感觉比什么都高兴。“只要当一天教师,就要尽最大努力把学生教好。”蒋老师的师德和情怀感染了许多学生,有一名高三毕业生当初完全有能力报考清华北大,但他却填报了华东师范大学。蒋老师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他乐呵呵地答道:“我要像您那样当老师呀!”

淡泊名利

在学校,当有的班主任遇到困难不能带班时,领导就会找他商量,希望他去当班主任,再难带的班级他也会接手。有一段时间,蒋老师把一个班级带到了高二年级,当时,有个初二班级的班主任身体不好,实在撑不下去了,领导又来找蒋老师,希望他去接替,他二话没说答应了。那位班主任对蒋老师感激地说:“您是虹口中学唯一一位既能教高中数学,又能教初中数学的老师。”有一个学期,学校本来没计划安排蒋老师当班主任,没想到他刚刚“歇搁”两个月,一名班主任突然跳槽走了,校长又让他去“救火”。

蒋老师为人真诚、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1997年3月,他被批准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谈到“四史”学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蒋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对历史比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很有必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方法。人的境界、读书目的从学生时代起就要明确。他说:“我一直告诫学生,读好书,学到真本事,将来才能有能力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否则无从谈起。”

什么是教书育人?蒋老师强调,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国家、尊重家长、尊重老师;其次才是认真对待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生活上不搞攀比。

2007年,在蒋老师退休两个月后的教师节,虹口高级中学仍然授予他优秀班主任的荣誉。

退休后,他又应邀在江湾中学教了8年数学,直到2015年才“解甲归田”。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休闲爱好是什么?蒋老师的老伴笑着说:“他还有啥爱好?还不是沉迷于做数学题啊!”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