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兵(机关党支部)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电影《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进步,真实生动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知识分子觉醒成长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时代、革命、青春、觉醒、成长、改造……宏大的青春叙事、深刻的时代主题,无疑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个男人、三次选择、三次转变。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林道静先后经历三个男人,这三次选择,也标志她思想历程的三次转变。余永泽是她生命的拯救者,为抗议养母包办婚姻,她逃离家庭走投无路之际,余永泽叩开了她年轻的心扉。卢嘉川是她精神的引路人,他给予林道静革命思想启蒙,鼓励她走出个人小我融入广阔的革命斗争。江华是她理想的导航者,江华的出现,促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她真正明白,革命必须与实际结合起来。由朴素的崇拜依附,到对社会价值的认同相依,再到坚定的精神共鸣,林道静经由三次爱情完成了青春的觉醒成长。这也启示我们,成长必然伴随思想改造和意识进步。只有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超越,才能固牢信念之堤、坚定正确的理想追求。 三种角色、三次淬炼、三次跨越。在成长过程中,林道静也面临诸多考验。有功名利诱、有生死抉择、有情感牵绊。但她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断磨练意志,最终刻录下壮丽的青春自传。三次淬炼使她的角色由学生运动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组织者,逐渐走向社会舞台中心。有观众感慨,她是在“咸水里浸三浸”、在“血水里泡三泡”、在“碱水里洗三洗”,才最终成为一个坚定革命者。我想,在“咸水里浸三浸”,那是她经历的生活苦难,苦难是一本大书,助她从学生成长为社会青年;在“血水里泡三泡”,那是她经历的生死考验,考验是一道筛子,让她从青年成长为革命者;在“碱水里洗三洗”,那是她经历的革命斗争,斗争是一座熔炉,让她由革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最终乘上时代列车,拉响了时代的汽笛。 三个书名、三种主题、三重升华。片名是影片的灵魂。《青春之歌》原著曾取名《千锤百炼》、《烧不尽的野火》。三个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作品情感和主题表现的变化。《千锤百炼》、《烧不尽的野火》情感浓烈、时代烙印鲜明,表现的是青年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的精神品格,切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高涨的革命建设热情。《青春之歌》主题则更加宏大具象,超越时代弹弦放歌,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青年是时代的歌者,青年成长始终是时代命题。三个书名,其实也是作者创作视野、创作情怀、创作理念的提炼升华,正因为《青春之歌》回答了青年如何改造与成长这一历史命题,才引发了人们情感共鸣,产生广泛社会反响。 看完《青春之歌》,我在想,当初林道静离家出走时,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依从着内心来走,有一天会走得这么远。是什么造就了林道静?是革命者的引领、是信念的指引,是青春的律动牵引、更是时代的洪流推动。置身时代大潮,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相连。正如作者杨沫所说:“一个人只有把他的生命和时代、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生命才有意义,才灿若星辰,才不虚度年华。”《青春之歌》是党的奋斗史、党的创业史,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革命先辈的奉献史。今天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不忘党的家谱,铭记党的身世,牢记党员身份,叩问初心使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从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之魂,锤炼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彰显办实事、开新局的责任担当,投身时代洪流,书写壮美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