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翠玲 整理报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庆之年,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图强,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国家富强,日新月异。今年以来,临汾路街道各界人士纷纷以诗歌诵读、歌舞展演、摄影大赛、口述历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用或激昂或深情的朗读为祖国点赞 在各类庆祝活动中,目前在临汾举行的“同声颂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静安市民朗读之旅主题活动,无疑是最隆重的。临汾路街道社区发展办和党群工作办组织临汾各行各业、各类群体代表在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同声赞歌美好生活,赞颂伟大祖国。 无论是上海正章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上海首席技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保德路425弄居民区居民陆耔豪朗读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节选,还是华联吉买盛彭浦店店长、上海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王新朗读的《飞翔吧,中国》节选,抑或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区人大代表、区静安能手王晓珺朗读的《答卷人》节选,均气势雄壮。同时,荣获2018年上海市十佳好人好事,为临汾困难老人送去“免费午餐”的俞迎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戏剧教师、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卫生中心的市交通路口优秀志愿者、临汾路市场监管所的“静”彩“汾”呈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上海蜜丰滑稽剧团演员的临汾路375弄小区青年志愿者、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临汾小小诵读班也轮番登台,用他们或激昂或深情的声音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声赞歌美好生活、赞颂伟大祖国。 用魅力民族服装秀七彩临汾展东方恒美 日前,临汾路街道群众文化协会在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四楼综艺小剧场举办“七彩临汾·魅力民族服装秀”展演活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勇、党建办主任郑宛平、发展办主任杨婳冰、党建办副主任马玉倩,发展办副主任张婷等领导出席。群众文化协会和居民区共18支文化团队约200余人参加,尤其是宝山区高境镇的一支文化团队闻讯后,特地赶来,要求参与其中。参演团队除了自费购买服装外,有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专门学习取经;有的团队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亲自动手改良缝制服装;团员们认真排练,一次次纠正动作,不少人为了参加活动甚至取消了旅游。 令人惊喜的是,本次活动还有十多名男士也上台走秀,实现了“零”的突破;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团队负责人,家中亲人突患重病,为了团队的正常排练,从病房直接来到排练现场。 展演中,18支参展团队各展风采,维吾尔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争相斗艳;汉服、旗袍等中国传统服装绚丽多姿,配合舞蹈、表演、各类道具等,2个多小时的活动精彩纷呈,为临汾居民送上了一份视觉盛宴。 以镜头和设计颂赞祖国最美 为赞美祖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临汾路街道图书馆携同艺夫心·影摄影队工作室共同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大赛,并将30幅获奖作品同10幅优秀作品在保德路181号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楼陈列厅展出,展示多姿多彩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为诸多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此外,上海市静安区科技学校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绿色环保 祖国最美”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垃圾分类教育活动和2019上海市学生艺术设计大赛,通过学生暑期采风,收集相关信息,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祖国的繁荣富强,开动脑筋坚持原创,动手实践制作设计成品,校内将会举行艺术设计展评活动,优秀作品送市一级参加学生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学生作品也为温馨教室的创建增添亮丽的风采。 老归侨忆往昔彰显爱国情怀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来自临汾路街道的5位老归侨,他们出生在国外,历经风雨,回到祖国怀抱,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苏兆南是一名出生在缅甸的老归侨,也是上海的一名退休中学教师,耄耋之年的他,回忆起他的大家庭的百年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家庭的幸福与祖国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家庭的富裕,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苏兆南的祖辈是生活在福建西南部山区的客家人。上世纪早期,苏兆南只有14岁的二伯父靠在轮船上打杂工换取了船票,从厦门上船,经一个多月的辗转来到缅甸仰光,干过帮工、搬运工,当小伙计等苦力,在城郊站住了脚。抗日战争开始了,他的叔叔组织华侨捐款,祖父的弟弟还到马来西亚槟城组织华侨捐钱捐物支援国内抗日战争。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人打入南洋、缅甸,对他们的大家庭有很大影响,大家商量决定由他的三伯父和爸爸带部分妇女和孩子回福建老家。他的叔叔因老婆是缅甸人,只能把唯一的幼子托付亲人带回老家。他的三伯父在回国途中,经云南保山遭日本飞机轰炸而身亡,姐姐也是失散几天后才找回。在战争逃亡中,家人受尽艰辛。现在,他们大家庭的成员除了在国内,还分布于缅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通过百年打拼,不懈追求,取得了好的成就,也为国家做了一些贡献。 朱玉珍于1944年出生在印度葛伦堡,幼时随着父母从印度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她既是老归侨,又是一名老党员。1995年,朱玉珍退休回归社区后,从做侨联联络员、组长到街道侨联的副秘书长、保德路425弄党总支第六支部书记。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朱玉珍来到困难老归侨黄莲娇家中走访,踩在老人家的水泥地板上,感觉像冰窖一样。回到家,朱玉珍利用自己的特长为黄莲娇赶制了一双保暖棉鞋。做成了第一双,经过1个月不分昼夜的赶制,她又做了30双棉鞋,为临汾路街道及周边70岁以上的老归侨送去这份温暖。因为经常上门走访,她凭自己的眼力就默默记住了每个人的鞋号,如今“制鞋送鞋工程”开启至今已有15年,她说,“只要眼睛还好,手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2010年,临汾作为“世博人家接待点”,她带领统战团队的骨干,成立了香囊和茶海宝手工品制作组,积极参与社区重要外事接待活动,邀请客人观摩并制作,受到了领导和来宾的好评。朱玉珍所制作的龙猫获得了“2015年上海首届香囊制作大赛”的优秀奖。 蔡似馨是一名84岁的老年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1944年,蔡似馨回国,和外婆一起生活。记得35年前,她搬来临汾路593号居住,家是最后排的一幢楼,往东是一片荒芜,没有店铺没有公交。那时,她香港的大姐带着新加坡的一位亲友来探望,到门口附近看了一阵,回家说居住在这里很凄凉,太不方便了。车也无法叫到,下雨天只听到外面的狗与癞蛤蟆一起在大合唱。如今的临汾路可以算是这一带的南京路了,热闹非凡,真是天壤之别。现在的上海人口增加了几百倍,交通是繁忙的,有纵横连贯的公交、地铁,有众多的家用汽车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全力推进各方面建设的同时,把社会、民生、老百姓的日常需求作为工作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摆到议事日程上,社区医院、学校、道路、交通、上下水道、供电网都有了更大的进步。党和政府对老人的关爱大家都有目共睹,特别是她成为了一名街道侨联的联络员后,又有了家的感觉。 1961年,李嘉美出生在越南海防市。1968年,她随母亲和3个姐妹回到上海。在侨联组织的关心下,她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步入了正轨。2000年以后,她搬迁到景凤路301弄。退休后,临汾路街道侨联成立茶艺队,她跟着保德路425弄的茶艺老师倪焕凤学茶艺,考取了中级茶艺师,多次参与接待外宾,到部队和养老院送温暖,在外国友人和社区居民面前展示茶艺,传播中国茶文化。2007,她开始做侨联联络员,开会学政策,走访老归侨。有些老归侨身体不好,住在医院,她就去探望。李嘉美觉得自己时间充裕,生活幸福,积极参加了侨联的工作,为画好统战的同心圆作出自己的努力。 1930年,吴挽回出生在马来西亚。当年,吴挽回的二哥却劝他,照料好弟妹,安心读书,将来回国深造,建设新中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祖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声浪也震撼着海外进步青年的爱国心,大家纷纷回国。当时,二哥生病,妈妈偷偷给二哥送药不幸被英军抓去英国监狱坐牢。大姐主动带走弟妹,大哥为他筹足盘缠,买了船票,使他顺利成行,乘芝沙丹尼号船抵达香港。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面对船上30多名回国青年,对方如临大敌,不准登岸,设岗监视了一夜,最后还是祖国派船专程来接他们。客船经过虎门炮台,“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歌伴随着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吴挽回情不自禁地掏出那张异国护照,投进了滚滚的珠江波涛中。从此,他告别了海外游子、二等公民、受人欺凌的岁月。1951年,他坚决要求参加抗美援朝,报考军事干部学校,进入南方大学学习。三个月后被保送到湖北孝感空军第7预科总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空军战士。他从新兵到团级干部30载,再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回归祖国68年以来,吴挽回在党的关怀下、教育下,为新中国的建设尽了一份力量,做了一些贡献。 老归侨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出发,言语间流露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发生的变化的自豪感。他们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