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翠玲 你知道吗?在如今购物便利、品类齐全的时代,还有一个家族,兄弟姐妹5户数十年坚守着一份传统老味道,每当传统佳节,守护从祖辈传下来的美食手艺,亲手制作各种节日里吃的传统美食。比如,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包汤团,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煮腊八粥……每逢传统佳节,家庭成员相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把幸福包进传统美食里。 家住阳曲路470弄居民区的沙云英阿姨,是家族中制作传统美食手艺最好的一位。“没有我妈不会包的。不仅样样都会,还翻着花样包,仅粽子一项就能包4种不同形状的。”儿子陈旭东自豪地说。未来,沙云英阿姨还要把制作传统美食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也将家风家训代代延续下去。 传统美食寓意吉祥传家风 沙云英阿姨,今年57岁,出生在江苏海门。据她回忆道,小时候过春节就是从大年三十开始吃各种好吃的,一直吃到元宵节。大年三十的“年早饭”是父亲亲手准备的,满满一桌子菜,其中每道菜都有一个好口彩。青菜不剪断,以“菜不剪”讨个“财不减”的好口彩;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寓意做人要清清白白;扁鱼或者鲫鱼要红烧了端上桌,包含着年年有余、红红火火的祝福。甚至过年吃的米饭也很特别,做的时候将白花花的大米淘洗干净,再向里面放实心的糯米圆子和水一起煮。“年饭里的实心糯米圆子的寓意正是父亲的家风家训观念,要求我们兄妹5个,做人要实心实意,来不得半点虚假。” 美食手艺传承至今 说起学艺往事,沙云英阿姨笑说:“我外婆很能干,经常给我们兄妹5个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的。节日的美食尤其多,从小耳濡目染,边看边学边品尝,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不久,临汾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以端午佳节为契机,开展了“浓情端午,与‘粽’不同”学生实践线上打卡活动。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文化志愿者,沙云英阿姨受邀开启云上小课堂,为临汾中小学生带去了传统包粽子的四种技法,让青少年们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 沙云英阿姨是小区的一名楼组长,也是一名热心志愿者。每到传统佳节前夕,沙云英阿姨都会想着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每年都要为他们包上百只粽子、煮上一大锅腊八粥。今年端午节前,在忙活了大半天又煮了一个通宵后,一大早就和阳曲路470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把煮熟的粽子送到了小区独居老人的手上,切实把关怀和温暖送到老人们的手上。 平时,沙云英阿姨也为儿子一家准备早饭,除了常吃的“四大金刚”,锅贴、包子、烧卖、南瓜饼每天不重样。“我喜欢花点心思去挖掘一些创意,把它的口感、造型变得更能让孩子们接受,让孩子们不只喜欢吃,也对制作过程感兴趣。有时候也让他们帮忙搭把手,比如,开车带我到远郊去采粽叶,请他们动手试着包一包。也许,他们包得不成样子,这都不影响什么,重要的是对传统美食保留一种情感和兴趣。这样,未来制作美食的手艺或许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未来,沙云英阿姨也有自己的打算,“等孙辈长大,继续传承我们的家风家训,先做实心实意的人,后做传统美食庆祝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