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临汾之音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乘公交 学中文

文 叶奕润(场中路1011弄居民区)

上世纪80年代,我每天乘公交车上班。那时,排队很长,先放坐队,再放站队,乘客挤不上车,就由工作人员往车门里推。

我那时正好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考试,趁候车及乘车的一个多小时,抓紧自习。

我的拎包里,总是塞满各种课本、笔记、参考书。我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认真阅读。

在队伍里,我想到一道习题,会骤然拉开拎包拉链,找出相关资料查看。有时,因为一个概念模糊不清,或者一个句子把握不准,我就又摸口袋,找出记录核对。前后的乘客颇觉好奇,还以为我在寻找重要物品,是月票、上班的考勤卡,还是钱包?

遇到路堵,车辆不来,担心上班迟到,脑海里骤然跳出“哲学”课题:乘车是为了增加机动性,但路上车辆增加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路堵,反而降低了机动性……

车终于来了,我连忙拉上提包拉链,挤入车厢。在车上,人多不便拿书,就手捏小纸片,纸上抄着要背诵的古诗、古文,每段写几个字的开头,或关键词,到背不出时,摊开纸片瞄上一眼,继续背。考试大纲规定必背的百余篇古诗、古文,我都是在乘车期间完成的。

等车内稍空,我就右手拉横杆,左手从拎包拿出书本,再看几行、几页。车辆抖动、颠簸,不停地摇晃,有时因刹车、转弯,让人前仰后合,书本差点脱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本、笔记在提包中拿出放回,被翻旧了,书角卷起来了,甚至一页页脱落下来,但与此同时,在公交车上学到的知识,却在一点一点地积累。

这是我乘公交的难忘记忆,前后两年时间,我在公交上学完了在校学生四年的课程,以优秀的成绩,获取了第二张专业文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