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曙明(本报特约通讯员) “七月流火”,这个词语,司空见惯。然而,我当初碰到,就以为它是形容七月“炎热”程度的成语。与我一样,也有作者在不少文章中,出现“七月流火,暑热难熬”、“七月流火,骄阳当空”、“七月流火,汗流浃背”的用法……甚至在一位知名作家的著作《青铜时代》里,有句“那一年叛军逃走后,长安正是七月流火,天气很热”……“七月流火”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耳。这是“望文生义”而产生的错误认识。 其实,“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这里称“大火”的星星,不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 “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旁晚时分,可以看见属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之一的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天气开始变凉。 从此,那颗大火星,渐渐西移下坠。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月后,在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星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越来越低,云遮雾障,直到看不见。这就是“七月流火”的全过程。 相传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周成王辖下有一个豳(bīn)国,即现陕西省彬县。豳国是周代民族的农业文化的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看星宿在空中的位置。每年夏末,必有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出现在天空正南方。凭着经验,农家就知道夏天快完了,一年中最繁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水向低处,曰“流”;大火西移下坠,也是“流”。火在这里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之火。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载四字诗句:“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句。其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表明秋季已到,该为天凉时做准备了。“八月未央”是八月份尚未结束。据《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的“未央”是“未尽”、“不尽”之意。 “七月”,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农历七月。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正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八月未央”就是就八月份尚未结束。未央就是还没结束的意思。“九月授衣”,是指到九月入秋,天气渐渐凉,要多穿衣裳了。 季节不断地更替,日子匆匆流逝,人来了,又走了;春去夏至,云舒云卷云集云散,世间的一切,循着自然规律变化。人们常认为难熬的盛夏漫长,转瞬间却到了“七月流火”。人们无力挽留什么,该来的来了,该走的会走。《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诗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相识太早还是太晚,谁都无法说清。还好,人生还有未央,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生命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