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闵行统战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言献策展风采 发挥优势促发展

——闵行区统战成员代表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发言集锦

喻曼(民革区委委员)
代表民革闵行区委发言
余恩秀(民盟区委委员)
代表民盟闵行区委发言
陈星言(民建区委副主委)
代表民建闵行区委发言
龚耀昌(民进区委副主委)
代表民进闵行区委发言
李爱红(农工党区委副主委)
代表农工党闵行区委发言
王开学(致公党区委副主委)
代表致公党闵行区委发言
龚明红(九三学社区委副主委)
代表九三学社闵行区委发言
肖咏萍(区知联会副会长)
代表闵行区知联会发言
邵国松(区侨联委员)
代表闵行区侨联发言
彭阳(民进闵行区委委员)
委员个人发言

1月16日,闵行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9名委员分别代表民主党派区委、区知联会、区侨联和1位委员代表委员个人作了发言,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一、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2018年以来,闵行区营商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在调研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制造业及其周边产业、衍生产业的重视扶持程度不够,人才宜居、宜业环境有待完善提升,企业获得政策信息的渠道有限,优惠政策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变更、迁移、退出难等问题。

1.加强对闵行区传统制造业及周边产业、衍生产业的扶持。

2.致力人才服务升级,为企业打开方便之门。

3.完善企业法律援助体系,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4.减轻企业负担,给予初创企业扶持政策。

5.明确规程,保障企业自主经营权。

二、追寻闵行文化之脉  厚积现代新城之根

近年,闵行区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与产业蓬勃发展,然而,由于缺少整体定位和必要的产业资金的支撑,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发掘并推广闵行传统文化、近代教育和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源头。

2.利用古冈身“一轴一带”,发挥“码头”集聚作用,让散落的文化鲜活丰富起来。

3.加大对闵行十景等标志性景点的宣传,推进马桥古文化遗址综合文化中心建设。

4.利用社会资本支撑开展文商融合,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5.加快对于文化管理、营销、创意与运营管理等紧缺人才的培养。

6.提升文化投入与产出绩效比、构建“政产学研资”体系。

三、加快推进乡村文旅产业  提升闵行乡村振兴工作实效

乡村文旅产业是推动闵行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固有产权价值观念与开发新理念冲突、乡村文旅产业规划与撤并村政策冲突、规划准入优秀业态与用地性质冲突等问题。

1.完善顶层设计,提升体制机制融合度。建立统筹协调机构,编制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鼓励政策。

2.勇于改革创新,保障乡村文旅产业用地。优化村庄规划,预留部分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文旅项目建设,加强政策协调。

3.密切城乡联动,优化乡村文旅项目运营机制,完善农村基础配套,兼顾各方利益。

四、推进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1.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成为获取创新效益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

2.产业园区是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产业规划及其引领是核心所在,要加强园区的产业规划,突出新兴产业的引领。

3.推进“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建设和企业集聚,突出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改革、国际化网络建设和军民融合双向转化三大特色。

4.利用既有的创业园区,提供平台,设立企业,并鼓励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性服务环境,促进创业。

5.扩大与本地区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合作、与本区域的虹桥商务区等区块合作、与国内外的科技研发机构合作,促进成为辐射周边、上海、长三角的科创中心。

6.加强人才吸引、人才集聚和人才服务建设,培养产业及科技创新必须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保障外来新进人士获得有品质的住房、医疗、教育和文化服务。

五、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医药科技创新

闵行区要牢牢把握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的重大机遇,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广覆盖的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1.通过区—校合作机制,搭建生命组学技术平台联盟。

2.建立转化专用基金,吸引科研人员入驻闵行。

3.强化对医药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持。

4.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及监管体系,搭建技术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桥梁。

六、优化社会治理机制  建设美丽新城区

近年来,闵行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体系不全、文化纽带建设薄弱、监督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1.加强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2.完善居委业委选举程序,加强居委会、业委会选举的公开透明度。

3.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监督体系、奖励激励制度,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4.扩大物业收入使用范围,在保证维修基金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区公益事务。

5.加强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大力提升社区人文素养,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七、关于上海南部滨江岸线转型发展的建议

建议

1.建议对接市级研究及规划部门,针对南部滨江区域转型发展进行全面研究。

2.在南部滨江两岸亲水岸线规划确定之后,建议筹措生态补偿基金,启动土壤修复和水质改善。

3.建立“市区联动、区企共享”的开发机制,组建闵行区属开发平台,联合市属平台、国资,引入民营资本。

4.建议承接闵行区的部分行政、科创和大型文体功能,打造南部滨江两岸新功能。

八、整合资源多措并举  提升闵行旅游“核心竞争力”

1.建议区政府统筹协调,全面梳理各街镇现有的旅游资源,打造闵行区域旅游“新格局”。

2.区级层面需强化统一指导、责任分工和跟踪落实,上下联动,营造闵行旅游发展“新氛围”。

3.统筹更新本区旅游产业政策,针对性地引导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多元化、规模化目标发展。

4.逐步完善及落实“一核”“一带”“四区”“七点”的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九、强化信息和服务功能  推进闵行政务新媒体改革

1.建议由区委宣传部牵头,搭建闵行政务新媒体中心。以门户网站“闵行政务”为建设重点,将区政府各部门信息和服务功能向此网站集中。

2.根据各部门职责明确账号定位,建议微信兼顾服务与信息功能,微博以信息发布为中心,双微联动,扩大影响力。

3.融合闵行传统媒体,壮大闵行政务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团队和技术力量。

4.作为立足闵行,辐射上海的本地政务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兼顾亲民性和权威性。

5.政府门户网站要完善“一网通办”各项功能,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电子政务。

十、关于提高闵行区轨交公共空间视觉审美的建议

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影像和艺术导向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轨交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博物馆、艺术馆等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有包容度和自由延续性,也有着更广的受众覆盖面。对标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轨交建设在满足人们便捷出行需要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在闵行加快建设品质卓越生态宜居新城区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闵行轨交公共空间的视觉审美,打造闵行的文化名片,亟需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推动。

1.确立注重以人为本、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城市动感的指导思想。

2.突出重点深入挖掘轨交公共空间资源。

3.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形式。

4.制定并推动实施近中远期规划。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闵行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