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由竹篾匠想起的

文  陈日旭(本报特约通讯员)

上世纪50年代初,家附近的小学校门口有一家竹器店,我上学路过常要跨过几根横亘于人行道上的毛竹,显得小心翼翼。于是,又不免转头朝店里张望,两位师傅正用刀具剖割竹子,粗的一端搁在垫着围裙的腿上,尾梢一头就伸到店外了。

我又正在学吹笛子。如遇竹子刚好劈成两半,竹肚内露出油光的竹膜,我会迅即蹲下身子,细心地整张揭下,夹藏于书内,留作笛膜。竹子长,有时还不免跨进店内去找,就怯生生地唤一声“老伯伯”,只要不碍手脚,他们也就眼开眼闭了。此时,我除了瞧见墙上挂着的竹匾、竹篮、淘米箩及小竹椅等,闻到竹子的清香外,更瞥见师傅那全神贯注的眼神,一双青筋凸现、满是老茧的大手。

听大人说,竹篾匠最大的手艺功夫是披篾青,那精致的细条篾青可以编制多种上等器物……

当然,其时余尚是孩童,定然不懂何谓“匠人”?渐渐地,生活在上海滩这个大千世界里的我,随着岁月的推进,耳廓里开始“灌”入与“匠”连贯的名词:用砖砌墙、上房盖瓦的,叫“泥瓦匠”(上海人俗称“泥水匠”);与各色木材打交道、专营木工活的,叫“木匠”;修补、制作鞋子的,叫“皮匠”;专门替人量体裁衣定做服装的,可称“缝衣匠”(上海人俗称“裁缝师傅”。还记得旧时街巷内有“苏广成衣铺”的招牌);制作、修理木桶、木盆的,叫“箍桶匠”;能裁剪、敲打白铁皮,做出畚箕、铅桶等杂物的,叫“铅皮匠”(含有戏称成分,规范称呼为“钣金工”);“叮叮当当”锤打烧红铁块的锻工,人称“打铁匠”;机械厂里会制模具,车钳刨铣几乎样样皆能的钳工,很是吃香,尊称为“外国铜匠”;连教书育人的老师,也会自谦:在下乃“教书匠”也!更有著作等身,文学艺术造诣深广的“文学巨匠”等。连同篇头所述的“竹篾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冠名:“匠”。

匠者,亦称匠人,有专门手艺,且精益求精者也。

时下,人们对手工制品有所渴求,大到红木家具,小到清明青团、端午粽子,更有不少精湛的日常生活用品受到热捧。人们对“匠者”刮目相看,大声呼唤:工匠精神归来兮!故而,笔者由“竹篾匠”想到以下几点:其一,积极倡导新的工匠概念。不能简单把工匠认识为纯手工操作,更不是落后的作坊式劳动,甚至错误认为是“复古”。而是应当在当下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热潮中,如何克服浮躁情绪,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多一些对技术、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敬畏,将工匠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和深度。其二,强调培植“独具匠心”意识。所谓独具匠心,即对事物具有独特、巧妙地心思。如上述“缝衣匠”中,旧时的裁缝师傅不仅将衣服做得合身,还讲究针脚细密、匀落,特别是长衫、旗袍之类,那别致的纽扣式样就有多种,如盘扣、琵琶扣等。这些精细的活儿,非匠心所在不可。“外国铜匠”更是一锉刀下去,精确到丝;光洁度几何?全做到心中有数。如今,我们即便在大批量生产中,仍要发扬独具匠心、别具巧思的精神,力争做得好上加好。而这,正是时下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其三,创造条件提高匠人社会地位。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只崇尚学历,本科呀,硕士呀,全然没有对工厂的“八级钳工”、饭店戴白高帽的大菜师傅肃然起敬的动力和感情。这就难怪技校、职校的学生自觉脸上无光,无“奔头”。笔者赞成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学历学位有等值联系,这对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三百六十行,确实需要行行弘扬工匠精神,人人具有一颗匠心。再细一想,工匠之心,其实不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出新吗?我们呼唤匠心,滋养匠心,让匠心根植于国人之怀!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闵行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