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日旭(本报特约通讯员) 在我当兵的生涯中,除了班里的重机枪外,属个人保管、随身的枪一共用过两支。 1961年8月,我参军入伍,在新兵营集训半月后分入步兵连队。营房里,各班一个枪架,枪架稳固地倚立在出门必经的墙边,枪支依号排列,各人须记住自己枪支号码及排列位置。当我第一次从枪架上取枪时,一个感觉:沉!班长看我拿枪的架势,当然理解我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兵。他面带微笑介绍:“这是五三式步骑枪,重4公斤,可装5发子弹,打一发,拉一下枪栓……”接着简单示范了取枪的手势和持枪的姿势。“这样吧,明天到训练场上具体讲解。”我接过枪,独自端详起来:乌黑发亮的枪管、栗壳色的枪托,印象最深的是它前端有折叠式三棱刺刀。 其时,步兵训练三大技术:射击、投弹、战术。半年多下来,我的成绩依次是:优秀、良好、及格。 是的,或许是我读过高中物理、数学,对射击学理易于理解,掌握要领也快,调整心态、卧倒举枪、贴腮抵肩、“三点一线,下沿中央,合力击发”,默记心中,融会贯通。更或许是兴趣和成绩成正比的原理,我的实弹射击成绩一直保持优秀。之后,班长索性分配我横卧于旁人一侧,用检查镜监测他人的预习瞄准线;第二年,新兵入伍,连长专门抽调我帮助新战友掌握射击要领;团修械所来连队修枪,还请我到现场,以我的目光为准,鉴定缺口准星的修正….. 时间一久,我提枪的感觉已逐渐舒展自如。训练回营擦拭枪支,剔除尘土,我绝不马虎;战术训练,尤要注意保护准星,不能盲目碰撞;雨雪天外出执勤站岗,一路将枪支裹藏于雨衣之内;实弹射击之后,必须分解枪机、疏通枪管,用新布条上油,重点养护。首长一再教导我们:“爱护手中枪,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我对手中的武器越发喜欢和爱护了。此乃我用过的第一支枪。 时光来到1963年春,部队传说要换新武器。果然,某日班长传达,连首长找你。我三步并作两步立刻前去。“报告!”我在连部办公室门口“咔擦”一个立正,同时举手敬礼。“进来!”连长开门见山,一脸严肃命令:“你是有文化的老兵,笔杆子快,记性好,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强。连队派你去团新武器集训队学习,回来教大家。”说罢,让我去文书处领来笔和练习本。受此任务,我确有些诚惶诚恐,又深感光荣和责任重大,战友们则投来称赞和歆羡的目光。当日下午我打点行装,背上军用挎包,按时出发去团的集训队报到。 学习期间,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故未敢有丝毫懈怠,上课认真听、勤奋记、训练场上悉心操作。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我常拿出笔记本复习掌握新武器的要点并揣摩如何向大家表达,包括自编有故事情节的内容,如地球引力、自由落体、抛物线、心脏跳动与呼吸的关系等,让战友易于理解(当时好多战士文化不高,甚至个别文盲,不会写家信)。十几天工夫眨眼过去。 学成归队之翌日,全连百多号干部战士齐刷刷坐在小凳上,我当起了小教员。事前我已用图钉将新枪的分解结合、射击学理两张挂图布置上墙,新枪的全名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简称“五六半”。我先从枪的外形结构介绍:枪长1025毫米,全重3.85公斤;一个明显改变是,原枪前端的三棱刺刀已改成可折叠的银白色剑形刺刀,镶嵌血槽。“五六半”具有结构合理可靠、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强等特点。何谓半自动?一次装弹10发,实施单发射击,即扣一下扳机打一发,弹壳自动跳出,不需再拉动枪栓,射击速度明显提高。我重点讲了新武器的性能、结构、瞄准要领;口径、膛线特点;有效射程、标尺射程、最大射程等射击学理。过程中,不时穿插自编的小故事,力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接着我再操作分解结合的手势动作:包括枪机、弹仓、刺刀、通条以及易于忽略的托底板小附件筒等,末后,我又进行了在规定时间内的蒙目示范,颇受战友的欢迎。 按上级规定,此后一个星期,部队训练用新枪,战士执勤站岗,又必须带上新老两支武器,以防不测。 一周之后,连队将原先用的“五三式步骑枪”悉数点齐、上缴,百来支枪分别用绿色油布困扎,送上卡车,当车轮徐徐滚动离开军营驶上海堤时,战士们像目送老战友离去一样,双眸流露着依依不舍的神情,直至军车隐没在滚滚尘埃之中…… “五六半”新枪,我是它的“介绍人”,它是我的新伙伴,也是我用过的第二支枪。据闻,此枪一直用到1980年代,方被更新式武器取代。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发展,部队武器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我始终怀念着那两款几乎被人遗忘的共和国“老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