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知识不普及,源头分类不到位,硬件设施不完善,二次分拣成本高,这些都是垃圾分类的‘硬伤’。”网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硬伤”怎么治,网格中心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一个个小区跑、一个个村宅兜、一位位居民问询……通过与基层书记及物业经理沟通,集思广益之下,垃圾分类找到了突破口。 因地制宜 设施与标准相辅相成 在实地走访中,很多基层书记表示,垃圾厢房不具备分类条件,垃圾清运也会造成垃圾混装。对此,网格中心试点了十个小区,不仅统一垃圾桶颜色,还对垃圾厢房进行改造,15个村也自行对垃圾厢房进行了改造,网格中心与环卫公司做好清运对接,使垃圾从源头分类、到二次分拣,再到清运处置,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梅陇已在景联路建成一处湿垃圾中转处置站,消化梅陇镇每天产出的湿垃圾。据悉,澄江路正在建设一处建筑垃圾中转站及两网融合中转站,这样梅陇建筑垃圾及低利用价值的可回收垃圾也能就地处置,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垃圾清运成本。 完善的硬件设施加上成功的运转,才能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的居村,梅陇鼓励加强二次分拣力度。对此,梅陇镇印发相关文件,明确垃圾分类的指标及奖惩标准,鼓励各单位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其中,既有针对湿垃圾产出量的补贴标准,也有物业分拣员的补贴费用,还有对物业、居委等的年终考核奖励等。惩罚也是考核的一种,如果连续三个月未落实垃圾分类,且不能及时整改落实,那么将启动问责,并取消年度优秀考核。 参观学习 扩大分类宣传面 自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以来,梅陇镇已经组织了若干场参观垃圾分类处置的活动。今年,梅陇镇还将组织一批批居村民来到湿垃圾中转站及老港地区等参观学习,让居村民能亲眼感受垃圾处置流程,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的宣传。 永联村专门辟出了一处房间,作为环卫车辆停放场所及垃圾投放场所,白天环卫车辆外出工作,村民可以在志愿者引导下前来投放垃圾,在投放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垃圾日产日清。一到晚上,环卫车辆就能停放到已完成清运的垃圾厢房内,一屋两用,十分方便。 (镇网格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