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转型发展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老鹰重生,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

对话梅陇镇党委书记杨建华

Q&A

问:梅陇的众欣产业园区转型为什么这么难,这么久,对梅陇又这么重要?

杨:在一块产权归属不一,土地性质多样的五六百亩土地上,进行二次开发、整体转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它不仅涉及到规划调整、土地变更、项目设计、管理运行等等,还涉及到企业利益的平衡和政策空间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有一个“再造一座城市”的决心,敢于有梦,敢于追梦。可以说,众欣园区的转型,好比是脱胎换骨,老鹰重生,这绝不是随便刷刷墙头,倒腾几家企业就可以完成的;当然,它的价值也不止是换几家企业而已,可以说,今后若干年,这里将是梅陇的新地标,是梅陇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

问:这一步迈出来,很不容易,梅陇镇靠什么做成这件事情?

杨:像众欣这种整体转型的案例,在梅陇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上海和闵行也找不到可以复制的模板。敢于迈出这一步,关键是转变发展理念,解决好班子和中层干部的心态问题。转型发展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从历史的维度中把握发展趋势,从哲学的角度中把握发展逻辑,并结合梅陇的发展特征、特点、特色,判断当下应当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梅陇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众欣园区转型我们5年前就开始酝酿,当时很多干部包括一些三套班子成员都认为: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除了市、区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敢于梦想、敢于坚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我们昨天和今天想到的变成我们明天看到的。

问:是什么让你确定转型必然会成功?

杨:我认为,成功源于改变。“不破不立”,“破”是破除旧思维、破除旧格局;“立”是立新理念、立新结构。首先是发展的节奏加快,倒逼我们改变思维定势。比如,梅陇的“一路一带一线一廊”等重大市政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标准。其次是发展空间的腾挪,倒逼我们对梅陇未来进行深度思考。这几年,我们让2800户农民上楼,搬走四五百家小企业,加上“五违四必”整治,腾出1500亩可开发土地。现在外环生态工程梅陇段,5000亩土地,十大公园,好比一块碧玉镶嵌在其中,在一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地区,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班子思想高度统一,我们选择调结构、调业态,提出品质优先,整体转型。

问:你怎么认识众欣产业园区调整的价值?

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决定着它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线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城市品质,这两年梅陇能够在创全社会测评中多次获得第一,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升级了,人文环境改善了,必然意味着城市温度的提升,而这种温度必将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众欣产业园区转型之后,我们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北优南拓的发展战略,众欣的转型将在梅陇中心位置树立一个标杆,并对南部地区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示范引领的作用。我们将用3—5年时间,按照上海市2040规划来定位,同时呼应南滨江开发,总之下一轮发展,我们要抢在起跑线上。

问:经历了这一次转型,你有什么想法?

杨:做事情好比篆刻,讲篆法、章法、刀法,关键在谋篇布局,“刀法背后有笔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所谓同理不同事,什么事情道理是一样的。在这轮转型中,梅陇花了大力气,倒逼干部挖掘潜力,把干事创业的激情真正释放出来,再把视力变成眼力,把能量变成能力,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人才人才,人是一样的,才是不一样的,主动发现干部,大胆培养干部,把干事的人用好了,就一定能够干成事、干好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梅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