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分?我来帮你看看。”每当看到有邻居对手中的垃圾该扔进哪个垃圾桶有疑惑时,已经82岁的薛林祥总会耐心地上前讲解。普乐二村有一支60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每日上下午固定时段都会有两人在小区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值班,为居民答疑解惑。 2018年,普乐二村成为梅陇镇第一个试点垃圾源头分类的小区,居民从家里出来就是干湿两袋垃圾。同年6月,“八分类”智能垃圾厢房门禁系统入驻小区,普乐二村也成为上海首个绿色账户一体式智能垃圾厢房示范社区。除了硬件设施上的先人一步,普乐二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能够走在梅陇各小区前列,离不开像薛林祥这样的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普乐二村有650户居民,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目前每天能分类收集3桶多湿垃圾、4桶多干垃圾,比之试点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垃圾该如何分类并不是最大的难点,对照宣传资料反复看几次,多数人都能掌握,最大的难点在付诸行动。 “刚开始那段时间,大家还是混装混投,收运湿垃圾的人反映几乎收不到湿垃圾。”薛林祥说,湿垃圾要先破袋再投放,“容易弄脏手和衣服让一些居民望而却步,有居民就把垃圾袋留在了垃圾厢房门口。”每当看到这种情形,薛林祥总会代为帮忙。“邻居们都看在眼里,时间一长,大家都变得自觉了。”薛林祥相信,要让别人做到,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这比嘴上的说教更有用,“这是最好的示范,这是榜样的力量。” 如果说如薛林祥这般的垃圾分类志愿者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人,那么普乐二村还收集了一些反面的案例去督促居民。普乐二村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装有监控探头,居民是否将垃圾分类投放做到位都会留下影像记录。小区宣传栏有一处道德评议台,部分未能正确投放的居民就“上榜”了。小区里都是些老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这股无形的压力也让居民更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做到位,并长期坚持下去。 除了在小区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薛林祥和志愿者伙伴们也不忘走出去,去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参观,了解垃圾被收运后的去向和处理过程,这也让他知道了垃圾分类更深次的意义。“垃圾分类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垃圾减量,尽可能地回收循环再利用,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谁都不愿看到垃圾围城的景象。” 除了简单的区分干湿垃圾,外出参观的所见所闻让薛林祥更加关注可回收物的正确分类,“我们小区有八分类垃圾厢房,可以比其他地方分得更细,要好好利用,这么做会更方便后面的回收工作。”每周二,可回收物垃圾收运车会来普乐二村集中收运,现在的处理量也比以前有了增加。 “年纪轻的人工作忙,嫌麻烦一扔了事,也不在乎回收物的那点价值。”面对这种情况,薛林祥总会说上一句,“我来帮你分吧!”他选择继续用行动去感化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将垃圾分类这项有益社区、造福社会、保护环境的事业做到实处。 (黄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