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随团来上海考察,在参观了蔷薇小学之后随即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上海的秘密》一文,称赞:“上海的小学办得好!”自那时起,地处梅陇镇的这所原本不起眼的小学持续吸引着国内外教育界的目光。 12月9日,“砺芳华岁月 开一树蔷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20周年校庆在晶城校区举行。校庆仪式上,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沈珺校长工作室也一同揭牌。 20年,蔷薇小学从一所基础薄弱的乡镇小学发展到如今拥有两个校区的上海市新优质学校,1964名学生相继从这里毕业。正如校长沈珺所言:“教学相长,回首学校走过的这些年,做到了发展每一个老师,成就每一个学生”。蔷薇花开的背后,其实有迹可循。 蔷薇小学原先的基础较差,农民工子女占了生源的大多数。创设更广的平台与机会,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这是学校办学理念中最本真的价值追求,也是当年学校被推荐成为弗里德曼考察对象的主要原因。 蔷薇小学于1999年建校。2012年,在闵行区办学水平评估中获A级一等。2014年,随着晶城校区建成,形成了蔷薇、晶城“一校两区”格局。2017年,依托优质高校资源办学,学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内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尚德、善思、励志”校训引导下,学校以建设智慧“易”校园为目标,以“易教、易学、易融”为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学校发展整合研究,力争保均衡、促优质、亮特色,力求建设成为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师生在蔷薇“易”校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蔷薇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意盎然,散发着幽幽草药香。学校尝试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的每一堵墙丰厚起来,“易校园”理念在此延伸。晶城校区处处渗透着“易校园”的文化内涵。经过近五年时间的持续打造,学校逐步完成了5A级智能图书馆、创新实验室、创意实践中心、蔷薇电视台、食之堂、神农园等特色体验场所,建设了“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消防安全、心理健康”四条自主探索长廊,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走廊文化”。学校通过努力创设“教室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课程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学习空间。 200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学校,自那时起,蔷薇全体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实验、魔法棒的工具研发、基于物联技术的评价模式建构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校园“易”卡通的深度应用、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等。学校多次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和上海教育博览会信息化展。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创新,蔷薇小学从一所信息化应用薄弱的学校,成为闵行区数字特色学校,今年进一步成为上海市教委首批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学校。在蔷薇的校园里,二维码随处可见。这是蔷薇小学开发的“易百科”创新课程,校园里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个自己的身份二维码,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这个物体的相关信息。 蔷薇小学将“科教兴国”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开发了《易创课程》系列校本课程,包括3D打印、创意乐高、机器人、MAX科学、Scratch编程、STEM+、创意工坊等项目。在丰富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蔷薇小学也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着力师资建设,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及综合4个具备相当实力的教研团队。2017年,学校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之后,充分运用学校基础与高校优质资源,组织来自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组建了课程研发团队。 今年,由学校老师自主编写的全国首套本草文化AR科普读本《微微本草》正式出版。第一辑十册包括蒲公英、莲、橘、银杏、菊、桑、薄荷、姜、枣、山楂等十种生活中常见的“药食同源”本草植物。“微微本草”课程以学校原有的纸质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入AR技术,以AR数字化资源为核心,以AR交互学习系统为支撑,融入整个“导入——探究——实践——分享——评估”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未来型”综合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师也在编写课程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和技能,更经历了一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有益实践。 作为闵行区数学、英语学科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3年来,蔷薇小学先后完成了25名学员的带教工作,辐射6所兄弟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内容脉络的培训课程体系,助力新教师站稳三尺讲台。2017年,蔷薇小学领衔“梅陇镇学区幼小教育联盟”。 在苦练内功之时,学校也注重对外交流。作为上海市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之一,蔷薇小学曾两次和英国四所学校互动交流。通过数学教育理论研讨、沉浸式教学交流、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等方式分享中英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借助中英教师交流项目,不仅将上海优质的教学经验传到了国外,学校教师也锤炼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国际交流能力。 (黄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