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梅陇视点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抗美援朝老兵徐宝根

“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军人的无畏”

11月13日,一堂特殊的“四史”学习教育党课在绿地春申居委会开讲。台上,抗美援朝老兵徐宝根深情朗诵自己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创作的诗歌;台下,40余名党员群众正襟危坐、侧耳倾听,思绪随着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到了70年前。

“我是防化兵,感觉自己功劳不大”

1950年12月,当时正在上初二的徐宝根应征入伍。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化学兵学校”接受了为期两年半的学习。毕业后,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7师,成为了一名“防化兵”。

当时,志愿军一个师一万余人编制只有一个防化连,主要负责“防化学、防原子弹、防细菌”的工作,要确保部队不受到美军的细菌武器或者化学武器的伤害。“在防化方面,美军比我们先进许多。我们一方面把基础工作做好,负责日常防毒面具和其他防护用具的维护和保养,另一方面还要给战士们授课,告诉他们如何预防化学武器袭击的伤害,以及一旦受伤应该如何及时处理。”徐宝根记忆犹新,“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也是战斗人员,但我总感觉相比一线的战士,自己的功劳并不是很大。”

“从恐惧到无畏,不负祖国与人民”

刚到战场的时候,听到枪炮声,看到战友牺牲,徐宝根会感到恐惧。美军武器装备先进,在战场上享有绝对的制空权,但凡遇到轰炸,志愿军死伤都比较惨重。

“有一段时间,四位志愿军高级指挥员牺牲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下,对我方造成了重创”。如果有战士阵亡了,负责善后的士兵会拿出准备好的一丈八尺白布,把战士包裹之后就地掩埋,等到战事告一段落,再把牺牲的战士转移至烈士陵园安葬。说到这里,徐宝根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经历得多了,恐惧感逐渐散去,在老兵的教导下,新兵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新兵都怕炮,听到炮声呼呼作响,有些人会激动地大喊‘不要炸到我’!其实,听到这样的声音,完全不用害怕,因为说明炮正从你头上飞过,不会打到你的!”徐宝根说:“相反,老兵都怕枪声,听到枪声,他们都会赶紧找隐蔽点躲藏,当你听到这声音,说明子弹离你很近了!”

慢慢地,徐宝根自己也变成了老兵,教导后来的新兵,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在战地生涯中,他不断地积累经验,为的就是“不负祖国与人民”。

“记忆中的美味是梅干菜烧肉”

“一个没有充足后勤保障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美军也深谙这个道理,于是三番五次轰炸志愿军的粮仓。在偶尔粮食供给不上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只能饿着肚子坚守在岗位上。

通常情况下,志愿军的伙食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每个战士都会斜挎着三样“武器”,分别是枪、子弹带、干粮袋。干粮袋里的内容五花八门,馒头、大米、高粱米或者是炒熟的面粉……炒面粉用水调一调就能果腹,战士们在行军的途中就能够及时补充能量,始终保持着战斗力。“我印象中,我们还背过上海益民食品厂生产的2公斤重的猪肉罐头,配上易于保存的梅干菜,可谓是一道大菜——梅干菜烧肉!”徐宝根回忆说。

“请看,这些全都是我的宝贝”

讲台上,徐宝根面前摆放着一个陈旧的搪瓷杯,杯子已经严重磨损,但无法遮盖的是八个红色的大字——“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这个杯子陪伴徐宝根在朝鲜度过了1000多个日夜。

“当年,益丰搪瓷厂克服万难,用时19天赶制出来了几十万个杯子,全部发送给了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人手一个。这个杯子太实用了,喝水、刷牙、吃饭、洗脸都用它,行军的时候也是随身携带,给我带来了许多方便。”

今年10月,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徐宝根捧着这枚勋章,将它视若珍宝。

“70年过去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场战争我是亲历者,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军人的无畏。我有幸活到了现在,更多的战士已经长眠在了那里,勋章里有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更需要发扬传颂。”老人动情地表示。(镇党群办﹝宣传﹞汪秋倩)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梅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