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梅陇镇将坚持“北优南拓、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南北联动、中部崛起”发展格局,践行“人文、灿烂、卓越、和谐”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在总结“十三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区统一部署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梅陇镇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蓝图与行动纲领。 到“十四五”期末,梅陇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三区三轴、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全面深化,紧扣“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大“撤村改制”工作力度。在经济转型、生态主题公园、健身健康长寿、静态动态交通、文化旅游购物、出行便捷等方面都呈现崭新面貌。到2025年,建设未来便捷生活设施,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深度产城融合,将梅陇打造成“宜居、宜商、宜业”的“未来之镇”。 构筑“南智北服”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智能智造、生命健康、健康食品、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和科技服务六大核心产业集群。 01 做强现代服务产业 ◎创新商贸金融服务 南方商务区由中庚环球创意中心、百联南方购物中心、莲花国际购物中心、锦江乐园及正在建设打造的三井商业体、力波商务中心、天利现代设计中心等十个商业商务板块构成,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 ◎集聚科技服务企业 发展国民孵化园和中环科技园,承接上海科技绿洲和漕河泾现代服务业园区溢出的科技研发、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相关专业服务业,吸引相关科技服务型企业落户,打造梅陇北部科技服务业高地。 ◎拓展文创设计链条 充分利用众欣、力波地块等转型项目,布局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天利地块发展电子信息研发和文创产业。依托中庚漫游城,布局文化产业在线新经济,导入电竞产业、付费娱乐和直播销售等新兴产业和职业。 02 升级先进“智”造产业 ◎科技“智”造融合发展 引导凯欧树脂地块和钦驰地块转型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智能智造研发环节,全面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智造转化。 ◎生命健康产业导入 在华理科技园一期项目基础上扩容至约50公顷,打造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示范区,逐步形成环华理园区科创实践带。开展药物前端筛选、生产工艺优化、临床质量控制和临床试验等研究项目。推动秋雨地块转型升级,打造“产研医”健康医疗、健康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提升龙华素斋、避风塘、艾丝碧西、西贝、大塚食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打响梅陇“上海厨房”品牌。 推进“两路四线”重大交通项目 “十四五”时期稳步推进银都路越江隧道和漕宝路快速路“两路”续建,全力推动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19、23号线和沪杭三四线“四线”建设工作。主动谋划华泾站周边高水准“TOD”开发,积极配合轨交26号线的规划工作和站点预留,推进“两路四线”重大工程,做好周边道路的打通衔接,构建梅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01 做好规划预判预留 加快15号线、19号线、23号线、沪杭三四线和轨交26号线的规划调整和预留工作。针对全域20个轨交站点周边600米特殊强度区开展扩容增效规划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未来区域内6条轨交和1条机场联络线的全域辐射带动作用。 02 扩容静态动态交通 全力支持机场联络线、银都路越江隧道、漕宝路快速通道、轨交19号、轨交23号等重大市政交通工程建设,打通道路。结合轨交站点建设推广“P+R”停车模式,推广停车位共享、错时停放等措施。对既有共享单车停放网点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配置。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建设和分时租赁网点建设。 03 谋划华泾站“TOD”开发 研究机场联络线华泾站和轨交15、19号线景洪路站的打通连接,形成区域内重要的交通换乘节点。以“TOD”开发模式,开展周边地块的规划研究工作,打造商业服务、总部办公、科创研发、文化休闲、生活配套相融合的高端产业功能板块。 建设“四横一纵”生态宜居家园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东西向重点建设外环绿带、淀浦河、春申塘、马西浜,南北向重点建设梅陇港、丰盛河,形成全域范围内“四横一纵”绿化体系。 01 生态文明污染防治 增加口袋公园和休憩健身场所,结合高压廊道特色农旅空间打造南北绿色走廊和水景灯光带,建成以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单位和居住区绿地为主,“点、线、面、带、环”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 02 活化水脉智慧水务 南北向重点打造梅陇港和丰盛河,东西向重点建设淀浦河、春申塘和马西浜。以国际视野打造春申塘滨水景观岸线,建设滨水休闲公园和慢行步道。完善全镇河道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实时报警、实时处置、实时反馈的河道管理体系。切实深化河长职责,细分河道管理内容,丰富河务管理市场供给。 03 垃圾分类净化家园 巩固上海市生活垃圾示范镇成果,继续在符合条件的大型商场、市场等生活垃圾产生源头规划新建干垃圾压缩站、湿垃圾就地处置站。 精耕“一网统管”智慧管理平台 01 推进智慧硬件建设 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等智慧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全镇重点商圈、封闭式小区及村宅的监控探头、电子围栏等设施建设。 02 深化“一网统管”治理 加强“云网结合”。丰富应用场景。提升预警能力。衔接网格中心。以城运平台为管理前台,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为基石后台,打通梅陇镇线上线下管理“一张网”。 03 推动管理体系升级 深化城管大站制改革。深化改造5个“城管进社区”大站制网格站。完善治理团队考评体系。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掘市民潜能,探索建设“全民城管”的数字城管新方式。 深化“以人为本”自治共治模式 01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 全面推行业委会和居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挖掘和激励年轻党员参与居村治理。优化推广思政课堂、漫画党课、收藏党课等特色课程。推动“党建+公益志愿”活动。 02 完善社区自治机制 加快小区自治规约、议事规则、维修资金管理规约等管理文本编制,全面落实小区物业第三方代理记账机制和工程项目审价机制。 维护“平安梅陇”和谐社会秩序 01 创新人口管理服务 调整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探索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02 提升社会治安能级 将协同治理工作重点从小区“三防”硬件建设向软件机制转变,努力创建国家安全社区。加快推进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整合。 03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与应急分发方案计划,落实防疫物资储备。研究选址建设一所区级消防站,合并设置消防安全教育体验馆。 筑牢“六维并举”民生保障工程 01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建立本镇社区失业人员数据库,形成“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鼓励支持“互联网+”、新金融和科技创新等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就业创业项目。针对残疾人、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等各类人群提供“分类施策”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和定向就业指导。着力开发社区服务、老年护理服务等岗位。 02 提升教育资源品质 持续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夯实紧密型学区化办学体系,形成以公办托幼一体化建设为主,以普惠性托育机构为辅的学前托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善“1+6+65”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打造多元化的10分钟学习圈。 03 做好医养健康服务 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曙建敬老院、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闵行院区)建设和运营,建设并运营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相关卫生站点标准化升级改造。推进朱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推行“机构+社区”开放式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模式。 04 提高住房保障能力 新增租赁住房1500套。编制老旧小区整体改造目录,对老龄化问题突出的老旧小区推进适老改造。对宅基村落和动迁安置社区进行公服设施统筹。高品质推进前期启动的115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项目,保障项目如期竣工交付。 05 推进乡村振兴统筹 探索村容村貌治理市场化,全面推行基层治理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华一联动地块、朱行、曹行、行南3队“城中村”改造项目。稳步推进“撤村改制”和农民上楼工作。 06 培育文化内涵活力 建立镇“非遗”申报备选清单,申报两个以上市级“非遗”项目,创建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财政支持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发展,培育200支群众文艺团体。研究高能级文体设施落地的规划选址,增加标准化老年活动室、邻里中心和文化客堂间等基层文体设施。巩固提升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 优化“减负增效”营商招商环境 01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量身定制符合梅陇实际政策。打破非公经济服务壁垒,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在更新项目周边布局租赁住房用地,保障企业员工生活需求,优先为优质企业人才提供子女教育、高端养老和人才公寓等资源配额。 02 提升招商服务能力 做大基金招商,加大金融辅导力度,力争培育5家上市公司。进一步发挥好“商服店小二”等线上企业服务管理平台的作用,打造便捷高效的“一门式”受理窗口,发挥“大数据”先导性作用,建立梯队服务名录。 03 优化“一网通办”服务 提升政务服务智慧水平。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简化政务服务流程。 编后语 实现“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镇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一心,努力拼搏,奋力创造新时代梅陇发展新辉煌,共同谱写梅陇“未来之镇”新篇章。(镇经发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