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他们为社区医疗作出的贡献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关注活跃在梅陇的社区医生群体,一起来认识这些“家门口的好医生”。 身体不适,发微信就能咨询,还可以请医生上门出诊;从前只能去三甲医院才能拿到的药,通过开具延伸处方,患者在社区即可取药;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转到附近的三甲医院优先就诊……这些,都是家庭医生栾一鸣的日常工作,为居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5月19日第11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当天,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栾一鸣荣获“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他也是梅陇首位获此殊荣的医生。 “全能型”医生 做居民的朋友 周二上午,栾一鸣到朱行三村出诊,这里有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是栾医生的“老病人”了。例行检查、问诊、开药,老人情况平稳如常,栾一鸣便返回社区医院为老人取药,中午再把药送到老人家里。 为老人看病5年多,坚持送药上门1年有余,对栾一鸣来说,每次上门出诊就像是去见自己的“老朋友”。“老人步行到医院要1个多小时,他们年纪大了,我们能帮就帮。”这不是栾一鸣的分内事,但他已经把这当作了自己的责任。“医生不仅帮我看病送药,还提醒我注意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老人忍不住为他“点赞”。 一日,栾一鸣看门诊时,一位70岁的签约老人前来看诊。老人说自己腰椎间盘突出,多次去三甲医院却始终挂不上专家号,看病看得心力交瘁。经过检查评估,栾一鸣为老人预约了专家号。次日下午,老人到三甲医院顺利挂上了专家号,精准地找到了想看的专家,体验到了预约就诊、转诊的便利。在工作中,栾一鸣会主动询问居民到大医院就诊的情况,帮助居民开具延伸处方,免去患者来回奔波,为签约居民节省了不少时间。 自“1+1+1”签约工作开展以来,栾一鸣签约居民1881人,全人群签约率超过50%,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90%。2016-2020年,因为工作突出,他连续5年被评为“闵行区星级家庭医生”。 “主动型”医生 做社区的卫士 栾一鸣家中摆满了他这些年获得的各类证书和称号,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平凡而伟大的付出。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栾一鸣主动请缨,承担上门排查疫区来沪人员、密接人员隔离点值班等工作。他在一线累计抗疫86天,在密接隔离点连续奋战45个日日夜夜,他用耐心、细心和爱心,让国人和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家庭医生的温暖和专业。 2019年9月,栾一鸣被选派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为期一个月的卫星发射医疗保障任务,为航天人开展生活保健、疾病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让航天人有了家庭医生朋友。 2020年5月,栾一鸣荣获“闵行区抗击新冠疫情先进家庭医生”荣誉称号。2020年11月,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颁发的“2020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称号。 “学习型”医生 做健康的守门人 “家庭医生在预防基础疾病、随访健康状况、指导居民科学锻炼合理饮食等方面需要做大量基础性工作。”在栾一鸣看来,家庭医生需要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撑起健康“保护伞”。 参加工作以来,栾一鸣积极提高自身的临床专业能力。2016年,他入选上海市青年医师培养计划,并于2019年顺利结业。期间,他公派参加日本京都WONCA会议、香港全科医学师资强化培训班等活动;主持市级课题两项,共发表论文2篇、综述2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利用工作间隙,栾一鸣也会写写工作上的事情,《炳叔看病》发表在《人文梅陇》杂志上,《战“疫”》发表在《闵行报》上,为家庭医生讴歌,为梅陇卫生点赞。 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像栾一鸣一样的家庭医生正在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提升梅陇居民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家庭医生可以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栾一鸣说。(叶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