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永远跟党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7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让乡土文化生生不息,将家国初心薪火相传

梅陇镇五一村退休老干部 张银龙

近日,在闵行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现场,梅陇镇五一村退休老干部张银龙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自1971年入党,今年恰好是他入党50周年。

“收到这枚纪念章的前后几天,我激动得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张银龙兴奋地说,从眼神中不难发现,老人对这枚纪念章爱不释手。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光荣的表彰,更是对老党员的一次精神洗礼。

发挥余热,主动付出

现年77岁的张银龙在退休前曾担任五一村党支部书记,在岗期间,他始终秉持着“干部带头、为民服务”的初心,努力推动五一村更好的发展。村里的老人提起他,都是赞不绝口:“张银龙这个人蛮爽气的”“他做事很公平”……

退休后的张银龙也一直在发挥老党员的余热,积极关心五一村老龄支部的各项工作,并多次自发组织和筹备重阳节敬老活动,让村里的老人们能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在张银龙看来,他在工作中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做的,只要能让群众满意就好了。”张银龙说。

一家四口,三名党员

在张银龙的熏陶下,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年前,张银龙的大儿子张建忠成为了闵行区首批援疆教师,作为罗阳中学援疆小组负责人带队去新疆执行支教任务。

在儿子援疆期间,张银龙曾因心脏病先后两次住院手术。2019年8月,在张建忠援疆支教放暑假回沪期间,老人又一次进行了心脏大手术,期间,老人以为自己挺不过去了,他对儿子儿媳说:“你们不要过度伤心,人迟早要走的,厚养薄葬。办完丧事后,建忠继续去援疆,不要影响工作。”

病危嘱托中,张建忠答应父亲,一定会坚持“舍小家为国家”的信念,不辜负从小到大父亲的谆谆教导。他原本想趁暑期多请半个月假好好伺候父亲,孰料父亲怕耽搁他的支教工作,还没有出院,便催他按时回新疆。这不仅让他感动,也更坚定了他支教的决心和信心。他说:“家里的人这么支持我,我不把支教工作搞好,怎么有脸回家?”

回忆起这件事,张建忠仍心有余悸。好在手术很顺利,张银龙原先准备的“遗言”也就作废了。

12个人,5个月,26页纸

年初,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同时讲好故乡故事,留下故乡文化,张银龙召集12位退休老人,共同撰写解放至今的老屋生产队大事记。对于几位古稀老人来说,这项工作任务量非常大,他们不会用电脑,所有事情只能手写后汇总。村委会得知后,主动帮老人们汇集后打印成册,村委会已经和老人们共同进行了多轮修改,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份初稿。

谈到初衷时,张银龙激动地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几个老人总想做点什么,宣传正能量。虽然我们的生产队已经拆迁了,但我们希望将生产队的文化与故事传承下去,教育年轻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老一辈人的辛苦建设”。

在这本回忆录里,记载了老屋窝的风土人情,记载了老屋窝“走集体化道路的第一人”“第一个巾帼英雄”“第一个全国劳模”……勉励青年党员要向老党员学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0年不短,风雨半世纪。老一辈共产党员用生命诠释着“一生跟党走”。从这些优秀老党员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他们身上那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厚情感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奉献精神。(叶佳妮)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梅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