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31日-11月1日举办的“2020全球城市论坛暨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场活动”中,南京东路街道提供的“从‘微更新’到‘微治理’—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案例,喜获“首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优秀案例奖。 首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是在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主办。 2017年以来,南京东路街道结合城区精细化管理和“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重点对“江阴路-顺天村”等老旧社区进行可持续更新,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民主集民心聚民智,协商调和不同居民群体间复杂的利益诉求,使社区更新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支持,逐步实现社区更新由政府引导向多方聚力、由硬件改造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的转变。 街道坚持需求导向,广泛开展需求调研、社区讨论和方案公示,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强化适老性改造,不仅进行厨卫改造、线路梳理,还通过增设各类无障碍设施、楼梯扶手以及家具器物棱角包圆等举措,营造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街道努力让社区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更多的情感联结,组织居民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主题导览、城市行走和摄影写真。在江阴路重庆北路口有一段花式门头,请来老邻居、翻出旧照片,自发组织探寻这排女儿墙“当年的模样”,被居民们戏称为“4A景区”。 街道坚持将社区治理纳入“一网统管”工作范畴。居民组织自发制定公共服务设施《文明使用公约》,轮流打扫卫生、维护设备;支持和引导“商居睦邻汇”、“爱心花匠护绿小组”等一系列社会组织,参与常态化社会治理;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行政管理力量依托网格街区,与基层自治共治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如今,漫步在“江阴路-顺天村”街区,不仅能享受到空间改造更新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更能体会到居民自治共治与社会公众深入参与社区治理所带来的活力和温度。 从“微更新”到“微治理”,南京东路街道将坚持把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细化工作模式纳入“一网统管”的社会治理范畴,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常态管理,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践行。(管理办)
|